■ 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春潮涌动,万物复苏,闽北大地农事正酣,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已全面呈现。农行南平分行紧扣农时,精准发力,为粮食产业链精心配制金融“良方”,全方位护航粮食产、供、销各环节,为闽北稻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为确保粮食安全贡献金融力量。
截至3月末,该分行粮食产业贷款余额达到6.6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1亿元,增长40%;种业贷款余额达到3.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370万元,增长42.5%。
种出“优质稻”
位于闽浙赣三省通衢之处的浦城县,素以“浦稻天成产好米”闻名,得天独厚的地缘气候优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环境。
“粮稳天下安,地肥仓廪实”。土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浦城县近年来正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秉持灌排高效化、作业机械化、田园规整化、生态持续化、管理数字化理念,整区域发力,为新时代“福建粮仓”筑牢根基。
浦城县仙阳镇巽岭阳墩村的860亩高标准农田,正是农田改造的典范。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福建联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难掩喜悦:“得益于农行提供的199万元贷款及时雨,农田改造配套材料供应无忧,工期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担心耽误春耕,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指日可待。”
回顾去年年底,该公司获得了农行南平分行199万元的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资金到位后,企业迅速推动项目加快进度。“高标准农田改造绝非简单的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的铺设、机耕路与运输通道的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的考量,每项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在金融的助力下,巽岭阳墩村86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期缩短了25%,新建的342条排灌沟渠纵横交错,确保了旱涝保收;新建的千米多长田间道路蜿蜒伸展,道路通达率提升至78%,机械化耕作畅通无阻,“粮田”向“良田”的蜕变近在眼前。
收获“科技稻”
粮食丰收,既需要风调雨顺,也需要科技助力。走进浦城县万鑫家庭农场,插秧机正在忙碌,秧苗整齐排列;育苗大棚里满是绿意盎然的秧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过去种植传统中稻,一年仅有一季收成,稻田闲置时间长,收入微薄,农闲时还需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农场主马芳华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回忆往昔,满是感慨。转机出现在2016年,听说再生稻能“一种两收”,他果断从临江镇水西村流转900亩耕地试种,结果试种大获成功,目前他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200亩。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需求也相应增加。关键时刻,农行南平分行精准施策,依据马芳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为其量身定制了“科特e贷(乡村振兴人才贷)”信用贷款100万元。近期,该分行认定马芳华为五星级的乡村振兴人才贷白名单客户,又为其追加授信额度50万元。
农行南平分行还邀请马芳华担任金融助理,发挥“领头雁”作用,以点带面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截至3月末,合作社已有6户社员成功办理“惠农e贷”,授信总额达到150万元,为粮食科技化种植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悉,“科特e贷”系列产品是农行南平分行针对南平市科技特派员特别推出的信贷服务方案,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属性提供各类产品,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带头人、种粮大户等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3月末,该分行“科特e贷”余额达到8632万元,比年初增加1500万元。
打造“品牌稻”
南方好米浦城造,浦城大米正经历从“好米”到“名米”的华丽转变。走进福建旭禾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禾米业”)的车间,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脱壳、谷糙分离、色选、抛光……稻谷经过多道全自动工序,蜕变为晶莹剔透的优质大米,随后封装、装车,发往浙江、江西等外地市场。
旭禾米业是一家集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科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企业。
“我们不断加强稻谷种植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品控管理,持续提升浦城大米品质。”旭禾米业副总经理蒋秋生向记者介绍说,为保证大米产品源头可溯、质量可控,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技术指导”经营模式,直接带动水稻种植6万余亩、农户4000多户,带动粮农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回首企业成长之路,农行南平分行一路相伴。18年来,该公司生产线持续拓展、迭代升级,农行的信贷支持从800万元稳步攀升至3000万元,为企业的发展筑牢了金融基础。
从田间到餐桌,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到藏粮于市,农行南平分行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串联起粮食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让“稻”香飘万里,筑牢粮食安全的坚实堡垒。
(通讯员刘木香对本文亦有贡献)
农行南平浦城支行服务团队走访浦城县万鑫家庭农场,对接金融服务需求 农行南平分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