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时点、重要环节,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这体现了国家守护“舌尖安全”与粮食生产根基的决心。
“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围绕“三农”工作整体布局和中心任务明确执法重点,去年全年查办案件9万余件,帮助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3亿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粮食安全领域违法行为呈现隐蔽性强、跨区域、违法主体多为不规范小规模单位等特点,仅靠农业行政执法难以全面覆盖,亟须金融力量的深度参与,通过资金支持、风险防控和科技赋能,构建“法治+金融”的双重保障机制,为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力。
首先,金融科技可赋能农资监管,破解“假劣农资”流通问题。
农资是粮食生产的“第一关口”。为此,政府部门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农资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环节全程记录,确保种子、农药等农资来源、去向可追可查。金融机构可基于真实溯源数据,确保合规农资企业得到融资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风控与智能监测技术,整合农业执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农资市场交易异常行为,为执法行动提供精准线索,让“假劣农资”无处遁形。
其次,金融可通过差异化资源配置引导农业绿色转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风险防控屏障。
对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合规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机构可为其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保险机构可开发“农业执法责任险”相关产品,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因突发情况产生的损失,同时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险”,通过保险机制分散消费者维权风险,从而形成市场倒逼效应。
最后,金融机构可携手合规农资企业,推出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低息信贷资金,支持其购买正规渠道农资,避免因价格因素选择假冒产品,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金融机构还可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站、移动支付平台等渠道,普及假劣农资识别知识及维权途径,结合典型案例宣传,形成涉农主体“不敢买假、不买假”的群体共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助力“绿剑护粮安”行动,需与政策、产业深度协同,打造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如央行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定向支持参与该行动的金融机构,降低其资金成本,扩大农业安全领域信贷投放。
“绿剑护粮安”不仅是执法行动,更是一场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参与的持久战。唯有法治与金融双轮驱动,方能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让“绿剑”之光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