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地方法人银行,多数在上市前都曾进入地方政府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中,有的农信机构甚至出现在省级政府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中。这表明地方政府对拟上市农信机构的重视程度以及支持的态度。
一直以来,农信机构都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并在这一领域具有资金、渠道和人员等多重优势。同时,农商银行也是地方的纳税大户,并且是近些年逐步跨入资本市场的“生力军”,在上市过程中比较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而随着农信社改革的推进,未来,农信机构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或将得到地方政府更大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近年来,多地政府有针对性推出拟上市企业扶持计划。比如,济南市出台《济南市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对拟上市企业根据上市工作实施进程分阶段给予扶持补助。按照当前的审核机制,拟上市企业在中国证监会山东监管局完成报备并正式进入辅导期的补助200万元;中国证监会受理上市申报材料的补助200万元;企业上市成功的补助400万元。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去年出台《佛山市南海区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行动方案(2022-2026年)》,力争5年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家,股份制改造企业达到200家等目标。
如今,“新受理”的6家农商银行基本进入各地政府拟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亦可获得地方政府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这些政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完成上市准备工作,降低上市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提高企业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信誉度。
这几家农商银行的操作模式,也将为后续更多准备上市的农信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市场运作属于市场行为。作为资本市场运作的“新生力量”,农信机构需清楚认识到,地方政府支持仅为其上市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绝不是“尚方宝剑”,农商银行需全面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满足证券市场的相关要求,才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