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13日 > 总第575期 > B1 > 新闻内容
数字化改革赋能金融服务 科技力量促进“三农”发展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作为支农支小的主力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将金融活水精准快速地浇灌于浙江的广袤土地上。近日,《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对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多家农商银行进行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数字科技技术在田间地头提供金融服务的。

金融需求“码”上响应

“扫码申请不到半天,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就联系了我,贷款在手机上就能办,速度很快。”谈及玉环农商银行的春耕信贷服务,玉环漩门湾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仁春竖起了大拇指。

因去年年底货款资金迟迟未回笼,计划采购肥料、雇佣工人的资金仍有缺口,汪仁春想起了玉环农商银行的春耕资金申请码,于是扫码申贷。

“我们通过对所有农户、村居、企业进行网格划分;利用数字网络平台,建档走访;让客户经理在走访时把贷款申请码也发放给农户。”玉环农商银行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刘严和向记者介绍说,“农户有贷款需求时扫码登记,我们的客户经理当天就会联系农户审批办理。”

“一人一码”,借助数字网格用活“数字走访”,以“码”上响应、“线”上服务快速连起“数字地图”里的金融需求。记者了解到,玉环农商银行目前已将4883户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地图管理”,并实现走访全覆盖,为当地2520户农户及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有效缩短融资链条。

“卫星遥感”助农用贷有底气

浙江省桐乡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多源多期遥感数据,创新推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实现“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农户可以在“田保姆”应用上在线申报种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还可以办理农业保险和贷款,获取最新政策,查询种植田块的土壤、农作物监测结果。

桐乡农商银行依托“田保姆”应用,创新推出“田易贷”特色信贷产品。

“得益于‘田保姆’一田一码集成化的土地流转、土壤健康、种植信息等综合化数据,‘田易贷’主动向借款人授信,农户线上申请贷款后,后台可直接获取农户田块数据、土地承包合同、亩产情况等数据,简化现场核验环节,有效提升了办贷的效率。”桐乡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总经理朱扬华向记者介绍说。

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一直存在成本高、风险难以评估、资产难测绘、调查不够准确等难点,卫星遥感应用后,有利于完善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为种植产业精准授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户申请贷款更方便也更有底气。

线上金融让农户不等“贷”

“这么短时间就能拿到贷款,还不用抵押,这得多亏信用社。”在手机银行看到30万元贷款资金“秒”到账后,庞兴苗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庞兴苗是象山县有名的种粮大户,经营的现代化农场水稻种植规模近250亩。象山农信联社客户经理在给他打电话的时候,得知他今年除了需要购买种子、肥料、农药,插秧机、拖拉机等设备折损厉害也需要重新购置,急需一笔资金,可手里现有的资金不足。

得知情况后,该联社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服务,推荐他用“小微易贷”线上申请贷款,不到十分钟,一笔30万元的贷款就申请了下来。

在长兴县蒋志荣500亩的小麦地上,一台台无人机正飞旋在麦田上空开展施肥作业。“以前贷款要跑银行网点,还要填不少资料,现在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授信,手机上就能自己办理放贷、还款等业务,太方便了!”蒋志荣说道。

金融专员上门服务,贷款不出村。在长兴,像蒋志荣一样享受金融活水支持的农户不在少数。为最大限度满足春耕备播资金需求,长兴农商银行开通了春耕备耕信贷“绿色通道”,大力推广“兴农贷”“长兴贷”等线上贷款产品以及“贴心贷”无还本续贷等特色贷款产品,通过采取集中办贷、简化流程等举措,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春耕备耕贷款及时到位。

针对春耕备耕农时短、资金需求急等特点,浙江农商银行辖内各农商银行发挥线上平台,创新多种信贷产品助力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如德清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纯数字支农惠农贷款产品“丰收德美贷”,通过“信息采集,无感授信、有感反馈、贷前签约、按需用信”的流程简化授信、办贷手续;桐乡农商银行联合该市农业农村局、农创客协会,打造农创客评级标准、授信标准及数据库的“两标一库”体系,创新农创客授信模型,创设全流程数字产品“农创共富贷”,对评定达标的星级农创客进行提前授信、足额授信;恒信农商银行为农户推出线上“粮农贷”信用贷款,自主用信,随借随还;江山农商银行提前备好信贷资金,上门指导农户在浙江农商银行手机银行“丰收互联”上申请备耕资金。

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在加快自身数字赋能转型发展的同时,依托农商银行核心优势,融合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加快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11个领域金融应用的布局,用科技力量助推“三农”发展,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金融活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