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以时间为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金融行业也开始了绿色金融的探索之路。2020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了新高度,金融行业践行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也呈现出一派新生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部分,提出了多条具体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涉及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方面与生态环保的紧密融合。众多行业人士认为,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为继。科学合理地将生态资源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未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必须大力创新、深挖绿色与农业产业融合的金融需求,推进绿色金融走深走实。
近年来,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金融行业践行绿色金融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标准制定、激励机制、环境信息披露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
记者梳理发现,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不仅是国有大行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小银行也频频加快绿色步伐。比如,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践行ESG理念,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制定了《2021-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行经营管理之中,推动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产品服务”的“三全”绿色金融服务模式。
从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来看,绿色贷款方面,2022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上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01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62和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宝贵的农业资源、厚重的人文资源和旖旎的生态资源之中,都蕴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密码”。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2月14日,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事实上也是对金融行业践行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探索更多元化且具有人文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是摆在农村金融行业面前的一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