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
“保险+期货”是一种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分散的新型农业保险,为解决既要确保粮食供给,又要防止谷贱伤农的大背景下,期货业携手保险机构融合各自风险管理优势所推出的一项金融创新模式。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已经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可见这一创新模式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目前,“保险+期货”已经在玉米、苹果、大豆、白糖、棉花、生猪等多个品种上试点成功,呈现出保障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覆盖地域不断拓宽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保险+期货’项目的运作一般涉及涉农主体、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子公司。” 方正中期研究院农产品研究员王一博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涉农主体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对应农产品的价格保险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的风险,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的形式进行农产品价格保险的风险转移,通过复制期权的形式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工作,最终实现风险闭环。
“‘期货+保险’极大地增强了保险机构的赔付能力,扩大了承保范围,为农业保险业务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与托市收购和价差补贴相比,‘期货+保险’的保费水平相较临储费用有一定优势,有效帮助农户规避价格风险,实现稳收增收。”王一博表示。
以方正期货为例,近年来,其“保险+期货”业务承保货值总计达23.6亿元,保障农户12.57万户。
据郑商所数据显示,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持续突破提升,对农户对冲市场价格风险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2022年,郑商所继续投入1.2亿元,在新疆、河南、甘肃、陕西、广西等多地开展红枣、花生、苹果、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21个,保障现货75.96万吨,覆盖种植面积189.84万亩,获得各级政府支持资金9365.64万元,16.28万农户获益。大商所方面,自2015年以来,大商所累计支持开展了962个“保险+期货”项目,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超170万农户,共实现赔付超16亿元。
“‘保险+期货’业务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帮助农户致富,进而自身也实现有效的发展。”在谈到“保险+期货”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上海际丰投资有限公司陈志芸总监告诉记者,“保险+期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农业保险基础上,引入场外衍生品市场来分散风险,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稳定性,也对冲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价格风险,让农民成为切实的受益者,从根本上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致富。
“保险+期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美尔雅“保险+期货”项目负责人戴霞告诉记者,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类丰富,而相应的农产品期货期权种类较少,农产品期货价格缺乏。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保险+期货”模式难以为继,要焕发“保险+期货”强劲生命力,需进一步丰富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快速推动“保险+期货”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运行。
王一博也认为,目前,“期货+保险”保费尚未纳入中央财政补贴,期货期权交易费农户独自难以承受,使其难以跳出“试点”的圈子,对于“期货+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还需要积极培育我国农产品期货相关参与主体对期货工具的认知,提升农业主体的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