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2月12日 > 总第563期 > A2 > 新闻内容
县域绿色金融应做到“更接地气”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发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数”首期研究成果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总指数稳步上升,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拉动作用效果明显。

县域绿色金融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要一环。我国金融机构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在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地方法人银行相较于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来说,发展绿色金融依旧面临不少难题。

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地区绿色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通过权益融资的创新产品较少。同时,不少地方法人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通常是同一大类,落到具体项目上,在审批流程、信用额度、利率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优惠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但凡以“绿色”为名义的项目,都使用同一种“万金油”产品,而真正落实落地的优质绿色项目却被淹没其中,无法获得更多优惠。

另一方面,绿色项目往往意味着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包括光伏发电、污水处理等,尤其是当地政府牵头参与的项目,对接对象通常是大企业,地方法人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弱,风控能力也不强,很多项目无法参与,加上绿色统计指标体系、绿色核算体系、绿色信息披露体系、绿色评价体系等都是绿色金融业务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法人银行很难做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健全。

此外,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县域绿色金融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对绿色企业认定、对绿色项目评估等是金融机构顺利开展绿色业务的前提,而这将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面和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发展县域绿色金融,地方法人银行应做到因地制宜,更“接地气”。

首先,地方法人银行应进一步细化当地绿色产业,分门别类推出各项信贷产品,同时在创新担保方式上下功夫,依据当地特色创新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权益融资,更好地满足绿色转型企业或绿色小微企业的需求。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具有先天自然条件的地区,地方法人银行可以通过金融支持绿色小微企业,将绿色发展同当地产业相结合,互为依托相互成就;也可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支持,通过助力发展民宿经济、农家乐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在部分处于发展转型中的地区,可以将绿色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从上至下推动绿色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在部分先天条件相对较差、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应先将重点放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绿色信贷产品同其他类别贷款产品相融合。

此外,地方法人银行可以通过人才计划等措施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也可选拔一批具有一定专业背景或知识素养的从业人员,通过银行内部集中专业培训进入绿色信贷业务发展部门。同时,建立完善的覆盖贷前评估、贷中评估、贷后监控的全流程绿色信贷评估体系,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绿色信贷业务质量,从而合理配置银行资源。

综上所述,助力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更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当地发展规律,让绿色经济同绿色产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