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系列报道之四川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升。
今年以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截至10月末,两批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
本期,镜头将聚焦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展现《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后在四川落地的鲜活案例。
政策性银行显担当
《方案》印发不久,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相关部门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今年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目前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有效满足项目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记者梳理发现,多家金融机构已纷纷跟进投放相关配套贷款,不同类型的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8月31日,工行四川省分行累计向“G5京昆高速广元至绵阳段扩容”项目投放贷款5.4亿元;截至10月末,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为基础设施提供累计提供授信支持319.83亿元,主要服务于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水力发电、水污染治理等领域。
“作为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始终坚持‘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信贷产品能覆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范围,具备对标同业成本低、期限长、信贷模式多样、信贷资金来源有保障等优势。”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营业部总经理王锋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王锋讲述了一个辖内支行支持水利项目建设的鲜活案例,这也更加印证了“农发行速度”与责任担当。
四川省岷江干流都江堰市城区河段二号拦河闸工程于2014年3月立项,由于资金困难,直至去年尚未完成工程建设。
“今年,农发行都江堰市支行与业主方对接了解到工程资金困难后,立即组成项目调查小组,制定一企一策方案,推进该项目实施,不到1个月就获批4.8亿元水利建设项目贷款,贷款期限20年,截至目前已实现投放1.48亿元。”王锋介绍,该项目332.44米的拦河闸主体已完工,预计2023年6月前全部完工。
靶向发力 破除瓶颈
“我们先是与成都市发改委、水务局、住建局等市级部门建立项目对接申报机制,陆续组织6次农发行专题政策宣讲,合力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邀请省分行领导提级讲政策,班子成员带队下沉现场指导60余次,对接‘十四五’重点工程和地方重大项目68个、拟融资356.23亿元。最后,建立‘信贷大讲堂-项目集中会诊-定点帮扶指导’联动会商制度,提高办贷效率。”王锋详细介绍了《方案》下发以来,该分行支持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并表示已累计新营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金额70亿元,累计审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金额54亿元。
在部署、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时,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始终把握着“大方向”。
王锋表示,要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172项、150项重大水利、交通工程等,市县党委政府关心关注的重点项目,充分利用与水务局、住建局等合作契机,抢抓服务国家重大水利项目和省级市级重点工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好农村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以及“双碳”战略项目。
在采取特色措施和模式方面,王锋补充道:“例如,采取投贷结合方式高效投放农发基础设施基金8500万元,用于支持蒲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有效解决制约项目建设进度的资本金缺口问题。”
事实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银行面临一些瓶颈需要逐步突破。
王锋坦言,比如,对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部分地方政府的主导力度相对较弱、市属地方企业市场化转型程度不深等,都是目前很多项目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阻碍。
那么,银行机构在做好信贷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如何更好防范金融风险?
王锋表示:“考虑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为准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收益无法覆盖贷款本息,还款来源的设计上存在瓶颈,我行针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采取经营性和公益性结合,资源配套模式,综合企业的自身收益满足还款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