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通讯员 朱娟蓉 陈冲
【农村金融时报】
“这两年,我们用‘信用’换‘用信’,得到了农商银行优惠信贷融资支持。有了足额资金,加上赶上本土乡村旅游热潮,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了。”在位于浙江海宁丁桥镇海潮村的海宁瑞香源休闲观光农场里,农场负责人王建军边忙着修剪梨树边讲述。
四年前,王建军在沿海塘不远的海潮村租地180余亩,开办瑞香源农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站合作,开展梨、葡萄等果蔬花卉种植。在王建军精心打理下,农场人气渐高、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也逐步推动了当地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在2020年度信用等级评定中,农场以适度规模经营、收入稳步增长、良好信用记录及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充分匹配,取得较好信用评分,被评定为AAA级。彼时的王建军没有想到,这个当时看起来“派不上什么用场”的评级,却为他后来筹措资金省了不少力。
随着当年疫情影响,瑞香源的流动资金也受到了影响,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海宁农商银行了解其资金需求后,第一时间为其办理授信。凭借着良好信用评定,农场很快获得了100万元贷款授信。此外,该行联系浙江省农担,帮助其解决担保难题。两年来,在该笔资金支持和农商银行提供的一整套金融服务方案下,农场经营蒸蒸日上,被评为省级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据悉,从2014年开始,海宁农商银行联合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对辖内农专社和家庭农场共同开展信用评定。前几年,信用评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合联、人行等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主体信息采集和涉农信息共享,推动为农综合服务质效提升。
截至目前,海宁全市累计参评农业主体达476户。作为乡村振兴主办行,海宁农商银行给予农业信用主体资金供应、增信提额、利率优惠等多重保障,与各部门配套政策和项目扶持共同发挥激励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业经营态势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