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9月19日 > 总第552期 > A4 > 新闻内容
江苏、广东、贵州三地银行业保险业的十年探索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在“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第五场发布会上,江苏、广东、贵州三地银保监局,分别介绍了各地过去十年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巩固脱贫成果、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江苏: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

江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熊涛介绍,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近十年年均增长9.2%,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异较小的地区之一,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江苏银保监局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和“万企联万村”为主要抓手,重点聚焦产业兴旺、乡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四方面开展金融服务。

聚焦产业兴旺、推动农村金融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熊涛表示:“我们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扩面行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截至去年末,全省60个试点乡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和农民返乡创业显著增长。

同时,江苏银保监局开展金融支持“万企联万村”行动,通过城市企业对接每个乡村,以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同一体发展,为1.8万个乡村企业2600多个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聚焦乡村建设、强化现代化农业农村基础支撑。江苏银保监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循环,近三年对苏北农房改造工程提供信贷支持954亿元,支持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加大农村水电路桥等重点工程金融支持,上半年新支持农业农村当年度重大项目397个,完成授信26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农机构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近百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97万亩,提供高标准农田保险保障超过6亿元。支持农业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和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农业产业园信贷余额超过150亿元,全省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总数居全国前列。

聚焦粮食安全,抓好种业振兴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江苏银保监局在全国率先印发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文件,创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全省银行机构投放种业相关贷款3.2万户、270亿元,制种保险为全省11.4万亩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抓好重要农产品供给,全省56个产粮大县涉农贷款超过3万亿元,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全面覆盖,水稻、小麦、玉米保险金额较十年前翻一番。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组织银行机构对全省6322家规模猪场全覆盖对接,指导落地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和生猪“保险+期货”创新试点,生猪产业贷款余额133亿元,增长25%,承保生猪保险金额76亿元。

“作为拥有8500万人口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不仅端牢自己的饭碗,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熊涛指出。

在聚焦农民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对接方面,江苏银保监局持续完善乡村基础金融服务,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各类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保险服务点近5万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农户信用建档评级覆盖率达94.7%。同时,联合开发“万企联万村”金融服务平台,指导农商银行开展联建村“整村授信”,为全省1.8万个村企联建项目配备主办机构和金融顾问,向2641个项目提供贷款120.6亿元。此外,支持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创新产品保护,2021年辖内特色农产品险类较2012年增加两倍,覆盖保险标的近100种。

广东:

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广东样本”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最大短板。”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指出,“虽然农业在广东经济中占比不是很高,但因为农业盘子较大,经济总量较大,所以广东农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广东的重要任务。”

广东银保监局按照银保监会党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广东样本”。数据显示,十年来,非珠三角地区银行业保险业资产增长140%,比珠三角地区(不含深圳,下同)高出1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88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57%,连续十年保持正增长。农业保险十年来累计实现风险保障近7000亿元。

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方面,广东银保监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7大类125项涉农指标,统筹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联合五部门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明确14项政策措施。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农业保险“1+1+8”的制度体系、“12+8+3+N”的保险体系逐步形成。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金融支农促进会,构建“政银保担基企”金融支农大格局。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引导珠三角农商银行帮助粤东粤西粤北农信社补充资本超过150亿元,用3年时间化解历史包袱1300多亿元,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巩固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功能。支持1个国家级、5个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特色支行。完善农业保险基层协保体系,共建村镇协保机构超过5000个,聘用协保员超过2万人。

“特色农业产品保险成为广东保险业一道亮丽风景线。”裴光表示。

在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数据显示,粤东粤西粤北三个地区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153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00%,比珠三角地区高出88个百分点。同时,广东局推动设立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通过“政府+保险+社会资本”撬动投资1200多亿元。此外,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综合保险,承保农田7.3万亩;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达到99.28%。

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广东创新“银行+财政+企业+农户”模式,支持28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8880多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授信”超过775亿元;创新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涌现出潮州单丛茶、徐闻菠萝、江门陈皮等特色样板;农业保险近两年风险保障金额年均增速达到80%,主要险种超过200个,“保险+期货”、“保险+气象”、农险防灾减损等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

在谈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时,裴光介绍:“我们打出‘政策+资金+人才+知识+消费’组合拳,20个对口帮扶点全面脱贫;组织优秀金融干部派驻901个乡镇,向2.1万个行政村派驻金融特派员1.42万名,助力乡村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大病保险覆盖7508万城乡居民,全国首创巨灾指数保险赔付12.4亿元,防止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贵州:

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多地少,‘三农’问题尤为重要。”贵州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华涛表示。

贵州银保监局围绕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战略定位,探索接续政策保衔接、量化目标保力度、提升能力增效益、创新示范探路径“四位一体”工作方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贵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出政策,把“保稳定”与“作优化”相结合,做到金融帮扶政策无缝衔接。

据李华涛介绍,在“面上”,全面部署过渡期内金融帮扶政策举措,印发工作通知、实施意见,明确“支持什么”“怎么支持”;在“点上”,细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制定支持国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项具体措施。

截至6月末,贵州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0.54亿元,居全国第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1.76个百分点,每个重点帮扶县至少有两个特色农险品种。

督落实,把“定目标”与“严考核”相结合,确保金融支持力度只增不减。

贵州银保监局建立“年初设定目标、定期监测分析、按季监管通报、年度考核评估”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工作持续提升质效。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贵州涉农贷款余额1.65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5倍多,规模排西部省区第二;农业保险保额1487.82亿元,是2012年末的48倍,居全国第二,其中脱贫地区农业保险保额全国第一。

提能力,把“抓重点”与“全覆盖”相结合,推进金融服务供给提质增效。

一方面,聚焦关键领域,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贷款超400亿元;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贷款余额920亿元、提供保险保障131亿元;通村通组路建设覆盖近4万个村寨,“农村饮水安全贷”惠及548万农村群众。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1.43万个,信用乡(镇)1146个,全省农户建档面达100%;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县域平均有银行机构8.6家、保险机构9家。

勤探索,把“强创新”与“探路径”相结合,推动金融助力模式打造样板。

李华涛表示,贵州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好做法。

比如,创新设立“乡村振兴产业贷”业务模式,推出“茶叶贷”“黔菌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办“保险+期货”、气象指数等特色保险品种。

李华涛透露:“目前,我们正积极申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争取打造出一批不同特点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为贵州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走具有贵州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