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黄力辉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水利部发布汛旱情通报,秋季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旱情预计将持续发展,须继续抓好秋季抗旱工作。
做好抗旱工作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7月底,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截至8月中旬,全年安排实施的34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初设批复率88%,汛末将全面开工。
专家普遍认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除财政支出、社会投资外,更需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优化水利信贷政策、细化金融服务,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也要找准服务定位,积极参与。
发挥中长期资金优势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在支持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具有中长期资金优势。
以农发行为例,近年来,农发行各地分支行正在发挥中长期资金优势全力支持各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以总行与水利部联合印发《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在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政策,在水利项目上,按照优先受理、入库、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和发放等“七优先”服务标准,开辟办贷绿色通道,保障信贷资金供给。
该分行还制定《关于做好重大水利工程金融服务的实施方案》,重点支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全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年初以来,该分行已审批水利建设贷款4个,审批金额31.3亿元,同比增长26.87%。截至8月末,该分行水利建设贷款余额71.59亿元,同比增长22.29亿元,增幅45.21%。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在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领域,起着资金排头兵作用。为有效支持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信贷方面,可加大投放力度,延长贷款期限,执行最优利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担保方式,开辟绿色通道,给满足条件的项目及时匹配资金。除信贷渠道外,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还可面向投资者发行重大水利工程专项债券,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与水利部门深化合作
近期,各级水利部门领导高频次与相关银行领导座谈,联合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时任农业银行副行长的崔勇在水利部、农业银行联合召开的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是落实部行战略合作、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农业银行总行提出今年水利贷款投放1200亿元的工作目标,全行上下要落实落细营销责任,做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强化产品政策支撑,加强协同联动,坚守风险合规底线,全力以赴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工作。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与黑龙江省水利厅签署《政策性金融支持“十四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目标任务,聚焦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共同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等水利建设,以服务龙江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水利信贷优惠政策支持和融资模式创新,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为合作能够取得更好效果,双方还定期召开银政企联席会议,覆盖全省各市县区开展农发行政策制度信贷业务宣讲,推动“政银企”三方合作,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地方水利部门通过现场座谈形式解决项目融资难点堵点。
杨小玲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商业银行要分别找准定位、创新产品、依法合规,切实加大对水利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同时,商业银行也应与各级水利部门保持密切接触,掌握相关水利项目资金需求情况。专家建议,商业银行可对效益较好的水利项目,采用收费权质押方式提供贷款,还可为水利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为其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