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5月30日 > 总第536期 > A2 > 新闻内容
提升核心竞争力 农商银行要培养真正的“资源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编辑部

【农村金融时报】

前不久,内蒙古某农商银行因在招聘公告中,要求入围人员应在10日内在本行营业部开立存款账户,并存入不低于1000万元存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按照公告内容,该行此次招聘属于引进“资源型人才”。也就是说,应聘者要有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等,是能够为银行拉来存款大客户的“人才”。

实际上,在招聘中对存款金额提出硬性要求并不只是这家银行,类似情况在银行业屡有出现。比如,有银行要求新入职员工考核期内必须完成新增日均存款千万元以上等。

在银行业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这种招聘人才的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方面无论是从事传统的业务还是当前发展迅猛的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业务,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能不断发展壮大走到今天,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揽储型人才,而是具备各项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将完成揽储任务作为单一考核指标,来确定是否能够入职的招聘行为,或已跟不上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方面要求很高。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金融案件表明, 做好风险预判,并在日常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银行如果以揽储作为单一标准招聘员工,极易忽略其他相关的品格和能力,把不符合银行工作要求的人员招录进来从事相关业务,不仅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为日后的经营管理埋下风险隐患。

此外,尽管在短时间内,所谓的“资源型”人才可以为银行带来储蓄存款的增加,满足了短期的考核指标要求。但是,从客观来讲,这样的存款业绩是不稳定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当此类员工突然离职等事情发生后,很可能会导致相应存款的流失。这就意味着,这样的“资源型”人才带来的短期业绩,并不能改变银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甚至会将问题掩盖。

近年来,受监管趋严、大行业务下沉等因素影响,农商银行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这就更需要农商银行认清形势,发挥自身的优势,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继续在提升服务质效上下功夫。招聘单方面的“资源型人才”,不是农商银行揽储中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自己的资源型人才。要让行里的每一位员工认识到,平时在工作中要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得到越来越多客户认可的员工,才是真正的资源型人才。拥有这样的员工才是银行真正的品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在人才选用方面,农商银行需要创新理念,明确德才兼备、有为有位的用人原则,将人才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建立起任人唯才的用人选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打造一支有素质、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队伍,真正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由于农商银行接地气的天然属性,还要在情感方面做足功课,使员工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实际行动彰显农商银行的使命担当,增强客户黏性,提升客户的信赖度和忠诚度,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并形成良好口碑,最终促进和实现农商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