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孙金霞
【农村金融时报】
近几个月来,生猪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近日又出现全线上涨,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波动行情。
在此市场行情下,如何保证养殖户、猪企少受影响;金融机构如何创新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养殖户、养殖场资金流通困难;“保险+期货”如何应对猪价“过山车”……
事实上,近几年来,金融行业一直在为生猪产业稳价保供出谋划策,探索新模式,提供信贷服务,到如今,已取得相对明显的成效。
生猪价格反弹仍在继续
进入四季度,天气不断转冷,叠加低价刺激及政策性消费拉动,终端需求增速。
近日的生猪价格一改低迷态势,由年内低点10.4元/公斤涨至17.6元/公斤,涨幅达69%左右。
卓创资讯分析师李素杰向记者介绍,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截至11月19日,全国猪肉价格为23.24元/公斤,较10月8日环比上涨57.6%。
“影响生猪价格最核心的因素是阶段性供需关系。” 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康集团”)战略投资与市场部总监卓毓超告诉记者,我国猪肉鲜销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阶段性供求关系对生猪价格影响较大。
德康集团某家庭农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伴随着前期猪价持续在成本以下运行,养殖端出现了恐慌性的提前抛售,导致国庆后阶段性供需错配而上涨,上涨又进一步激发了散户的压栏情绪,加剧了现阶段的供需错配。同时,今年冬季提前,异常天气较多,一方面提升了人体生理上对脂肪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一部分腌腊需求的提前释放,表现出来就是肥标价差持续高位。
“当前猪价上涨,属于阶段性旺季需求与短期供给错配导致。虽然涨幅较大,但绝对价位只在成本线上一点,属于合理范围。”卓毓超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能繁母猪虽然连续3个月下降,但仍处高位,我国生猪产量继续惯性增加,猪肉供给仍然充裕。尤其是腌腊高峰过去,猪价仍然存在明显压力。
支持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生猪产能大幅波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部分生猪养殖场(户)亏损,也容易引起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畏首畏尾,甚至不得不采取限贷等的措施。
如何破解行情波动对生猪产业的影响?近期,湖北省召开的信贷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对接会上,湖北省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易俊东表示,多项事实证明,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是破解生猪产业走出困境的良方。
“邮储银行有7个亿面向猪企的空余额度,活猪也能抵押贷,尤其欢迎发展全产业链企业来贷款。”在对接会上,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不只是邮储银行,作为国内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将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全年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对生猪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发动辖内机构,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记者总结发现,去年3月11日,农发行在中央国债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成功发行市场首单1年期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主题金融债券30亿元,发行所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同年4月1日,农发行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续发1年期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主题金融债券20亿元;同年6月3日,农发行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第三次成功发行1年期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主题金融债券,发行规模50亿元。
“农发行发行生猪主题债券,进一步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产品稳定供应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农发行相关人员表示。
除发行债券外,农发行加强信贷支持生猪产业链发展的力度。
如,去年8月6日,农发行福建宁德分行营业中心获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5亿元,并于7月31日成功投放首笔贷款5000万元,支持宁德市大创傲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里栏养猪场项目建设。
探索动产融资模式
“生猪行业对金融服务最大诉求就是融资支持。”牧原食品有限公司华北某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猪产业的核心是生猪养殖,像牧原这样的行业龙头,需要银行提供中长期项目贷款支持,用于建设专业化、一体化的厂区,购置原粮、疫苗等物资和专业设备,提质扩能,并与国际接轨。
龙头企业如此,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里还有更多的散户和小微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更迫切,除了项目融资,还需要一些流动性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整治污染、提高生产质量等。
“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散户,生猪行业基本都存在融资难题。”福建省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养殖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企业的土地一般是流转租赁的,没有产权,融资过程中缺少有效抵押物和担保措施,加之金融机构对养殖企业风控要求比较高,融资较难。
为此,金融业一直在探索拓宽生猪养殖企业的抵质押品范围,创新信贷产品与融资模式,破解难题。
近日,江西鹰潭农商银行成功向江西嘉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生猪活体抵押贷款——175万元,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拓展融资新渠道,为传统养殖行业“贷款难、抵押难”问题找到全新解决方案。
据了解,余江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年出栏生猪近百万头,规模养殖户有200多家,生猪养殖业既是当地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农民致富产业。潘陆平从事生猪养殖行业20余年,目前企业共有猪舍26000平米,母猪350头,肥猪5000头。
年初生猪价格暴跌以来,公司经营压力较大,存在较大流动资金缺口。得知情况后,鹰潭农商银行余江支行迅速与余江区政府、人民银行沟通汇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启动以“抵押登记+数字监控+保险增信”模式的“生猪活体抵押贷”试点工作,并在3天内完成了客户资料收集及贷款发放工作。
潘陆平说:“农商银行为我们生猪养殖户‘量身定制’一套额度高、手续简、利率低的服务方案,帮我们解决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问题,更解决了我们的抵押难题。”
今年以来,鹰潭农商银行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深做实“党建+金融服务”,探索“生猪活体抵押贷”模式,更是打通生猪活体抵押在产权登记、日常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梗阻”,为破解畜禽养殖业融资困境开辟一条新途径。
这只是金融机构支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模式之一。金融机构为破解生猪养殖企业融资难题所做的创新不止于此。
“保险+期货”规避价格风险
在猪价剧烈波动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期货工具的功能,帮助相关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亟需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今年初,生猪期货在经历了长时间酝酿之后,在大商所顺利上市。之后,整个生猪产业参与生猪期货交易的热情逐步高涨。
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的上市对生猪养殖行业是重大利好。生猪期货具备两大功能,即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为相关产业主体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供重要参考,而套期保值则给养殖企业提前锁定未来销售价格的机会。
据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生猪期货的法人日均持仓占比是36%,生猪产业中的头部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猪期货市场,尝试性地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生猪现货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风险。
“生猪期货上市以来,总体来说,比较理性反应了市场对远期价格的预期。期现货关联度比较高,刚刚过去的LH2109的交割过程也比较平稳,期现回归较为良好。” 卓毓超介绍。
“在旺季消费预期的提振下,叠加近期多地暴雪天气导致运输受阻,现货价格相对坚挺,短期来看现货仍将保持高位为主。”针对当前生猪期现货市场的表现,国泰君安期货农产品首席研究员周小球分析,期货市场因担心需求可能不及预期,且需要覆盖交割成本等,在现货滞涨的情况下提前出现下滑及震荡行情。整体而言,短期旺季需求还难以证伪,现货价格高位运行的概率较大,期货价格区间整理为主。
“考虑生猪养殖行业中,市场结构仍以中小养殖户为主,‘保险+期货’模式则更适合一些不具备期货人才团队的中小养殖户。”大商所前述负责人介绍,在生猪期货上市首日,就有28家期货公司联合8家保险公司开展了64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充分体现出市场主体对生猪期货相关产品的迫切需求。
同时,为进一步引导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加强了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保障农民稳收增收、丰富生猪产业链风险保障体系。
记者获悉,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支持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保险+期货”在各地渐次展开,其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受到了各地政府、农户和相关企业的逐步肯定。截至目前,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共立项131个生猪期货价格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
据卓毓超介绍,德康集团下属四川宜宾江安德康、云南峨山德康、贵州紫云德康等公司也参与了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均获得不错的赔付效应。
德康集团是最早一批参与生猪期货的企业,目前期货套期保值工作已属于常态化的运作。同时,集团还在大商所指导下参与了“2021年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尝试利用场外期权等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总体来说,公司对生猪期货是积极拥抱,深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在参与。”卓毓超介绍。
“在新形势下,研究和利用生猪期货,在猪周期波动中稳健经营和生产,对生猪养殖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谈及养殖企业如何用好期货工具规避风险,卓毓超提出,对中大型企业,首先需要对生猪期货套期保值有深刻认知,然后组建专业套期保值队伍,先小规模尝试,理顺公司内部套期保值流程和决策机制后,逐步扩大套期保值的规模量。
他还认为,对于不具备条件组建套保团队的小规模养殖企业,可以在专业金融机构指导下,使用“保险+期货”,买入场外期权等方式来参与生猪期货,规避价格下跌的风险。
针对生猪现货市场现状及各市场主体需求,大连商品交易所商品一部总监胡杰表示,接下来,大商所将扩充交割资源,完善交割库布局;有序活跃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量增效;完善多元化交割和集团化交割、场外交易等延伸服务;提高交割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进智能交割监管和猪肉替代交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