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通讯员 郭迎春
【农村金融时报】
自2016年9月,山东莱芜农商银行挂牌改制后,针对投放大额贷款与自身资本实力、风险识别管控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坚持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坚持“做小不做大、做土不做洋、做实不做虚”的发展思路,接地气、聚人气、有底气,在巩固区域金融主力军优势地位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今年10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77.2亿元,占比32.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9亿元,占比62.6%。
在山东省110家法人机构年度经营管理综合考核中,该行由改制前排名倒数提升到第21名。
莱芜农商银行的经验或许能给其他即将改制的农信社带来一些启发。
在客群结构上
实现增户扩面
莱芜农商银行围绕潜在客户、优质客户、存量客户、暂无需求客户,按照“潜在转化”“优质提升”“存量增信”“基础培育”的思路,明确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客户、首贷培植客户等10类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该行围绕“四张清单”客户,即行政村客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市社区客户,持续提升贷款营销的广度、深度、精度。截至10月末,建立“四张清单”客户118.56万人,共计授信15.26万户、803.3亿元,用信2.73万户、163.65亿元;全面启动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文明诚信幸福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展文明诚信幸福村501个;以“四张清单”客户对接营销为抓手,依托智慧营销系统,推动客户经理驻点办公,加快推进整村授信和网格化营销全覆盖,顺利完成辖内1043个村的整村授信工作。
该行还围绕阳光信贷、便捷信贷、专业信贷、科技信贷,通过申贷专用电话及微信申贷功能,及时响应客户信贷需求,在网点为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房产价值评估服务等,严格执行限时服务和一次办结制,让客户“只跑一趟”,并大力推广“信e贷”“信e快贷”线上办贷模式,持续提升信贷服务效率。
在信贷投放上
实现量增质优
莱芜农商银行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等的信贷投放力度;通过首贷培植行动、百行进万企、金融辅导企业、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等,强化银企对接,尤其做好对接小微企业相关工作,推动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两项工具落地。
该行坚持用活政策性贷款投放政策,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1179户、18342万元,累计发放“鲁担惠农贷”536户、34712.9万元,均居济南市各经办行之首。
为用活信用贷款支持政策,该行创新推出“普惠小微信用贷”“首贷通”产品,今年以来,累计为901户普惠小微企业办理信用贷款3.98亿元。
该行还坚持用活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今年以来,累计为301户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还本25.9亿元,其中,为230户普惠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5.55亿元。此外,今年以来,莱芜农商银行累计为602户小微企业首贷户办理贷款4.49亿元;与济南支小支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接合作银担互信批量担保业务“济担富业贷”,将非农项目纳入担保范围,对单户300万元以下“见贷即保”,单户100万元以下免担保费,扩大担保范围,降低了担保费率,促进贷款投放,自6月开办以来,累计办理支农支小贷款51户、3780万元。
在支农支小上坚持创新与风控并行
莱芜农商银行大力拓展零售类贷款,坚守支农支小,坚定做小做散,巩固信贷结构转型调整成果。截至10月末,零售贷款余额101.28亿元,较年初增长17.85亿元,增幅21.4%。零售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占比42.89%,较年初提高2.27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余额占实体贷款占比58.44%,较年初提高3.74个百分点。
该行全面规范公司类贷款,对存量公司贷款进行梳理,建立优先类、鼓励类、支持类、维持类、限制类、退出类管理台账,对维持类、限制类、退出类,以及融资或担保超过5家以上的公司贷款坚持“额度不增加、风险不扩大、担保不弱化、手续更合规”的思路进行管理,择优支持符合产业环保政策、经营有保障、还款资金来源充足、能够提供优质抵质押物的公司客户,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加强抵质押品管理,配备专职审查岗,对抵质押品准入、价值评估等进行专业化审核和动态管理,对存量保证类贷款追加抵质押或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家庭成员担保,降低贷款风险。
该行严格管控大额贷款,全面落实大额贷款占比管理、限额贷款备案管理和禁额贷款拦截管理要求,实行大额贷款总量控制和监测,建立“禁五限三”机制,对融资超过5家金融机构或对外担保超过5家单位的大额贷款客户,禁止新增授信,存量贷款逐步有序退出;对融资超过3家金融机构或对外担保超过3家单位的大额贷款客户,加大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力度,切实防范信贷风险。
该行对大额贷款逐户摸清风险底数,针对潜在风险较大的大额贷款,按照“一户一策”原则,从压缩额度、强化担保、归并贷款等方面逐笔制定优化措施,稳步压降大额贷款占比,做好大额风险化解,推动大额贷款风险向小、资产质量向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