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06日 > 总第515期 > A7 > 新闻内容
“养猪大王”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孙金霞 通讯员 王志莹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是农商银行支持我养猪的第10个年头,我家存栏猪已经发展到1.2万头,年出栏2.5万头,这些猪就是家里的‘钱袋子’。”前来办理续贷业务的李大姐对记者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大姐名李玉萍。曾经,站在小院两座破旧猪舍里的她愁眉不展;曾经,眼见小猪仔接连死去,她欲哭无泪。

仅仅过了几年,在同一个地方,15000平方米猪舍拔地而起,干净整洁。而当年愁眉不展的李玉萍,已然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

从一家生猪存栏量不足200头的小农场发展成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从普通养殖户到“养猪大王”。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李玉萍身边的“朋友”——山东临邑农商银行。

“朋友”的一臂之力

李玉萍从2008年开始养猪,当时规模小、没经验、收益不稳定,几年下来,利润微薄。

2017年,养猪行业迎来大发展时期,国家多次下文鼓励生猪养殖、扩大规模,当其他养猪户犹豫不定的时候,李玉萍当机立断,扩大养殖规模。

场所虽然早已选好,但因建猪棚、饲槽、储粪池和雇工人的工资等费用远远超出自己的预算,苦于资金不足,她迟迟没有行动。

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10月中旬的一个大清早,临邑农商银行公司部客户经理焦长宝来到了她的养猪场,了解她的经营现状,因之前该行对李大姐有资金支持,所以,焦长宝决定在此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100万元授信。

100万元,对李大姐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不仅满足了急需,也为她继续创业注入“强心剂”。

“咱临邑农商银行支持我,让我抓住了机遇,那时我就想等我赚钱了,要把钱都存到这里。”如今已是临邑县兴隆原种猪场负责人的李玉萍逢人便说。

雪中送炭的温暖

李玉萍性格刚烈,喜欢思考钻研,她常说:“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而且要比别人做的更好。”从事养猪行业10余年,她经历过种种坎坷,却用一种永不言败的意志和突破创新的精神让企业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2018年,李玉萍的养猪场建有标准化猪舍10000余平方米,母猪660余头,肥猪存栏5500多头,成为临邑县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生猪养殖企业。

然而,就在这一年,因为非洲猪瘟,小猪仔得病率高,成活率小,即将出栏的1000多头猪卖不上价,李玉萍再次陷入危机。

走投无路时,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临邑农商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该行快速审批,再次为她增加了100万元贷款授信,为她送去雪中送炭般的温暖。

临邑农商银行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为她牵线搭桥,把积压的存栏猪全部销售出去。“没有农商银行这么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李玉萍感慨地说。

非洲猪瘟期间,临邑农商银行多措并举,帮助像李玉萍一样的多家养殖大户应对危机。

该行联系政府等相关部门,帮助申请生猪补贴减少损失,还协调德州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临邑县鲁丰食品有限公司等肉食品加工公司,为其提供有质量保证的生猪原材料,确保养猪户利益的同时,实现双赢。

不断延伸的发展眼光

2019年,养猪行业迎来大发展,李玉萍想将外购猪仔的养殖模式改为自繁自养的养猪模式。

自繁自养的养猪模式既可以防止交叉感染,有效控制疫情,还能及时调整猪群结构,制定出栏体重计划。购买后备母猪进场需3个月之后配种,怀孕4个月,育肥6个月,从开始抓猪到猪出栏需要投入一年的资金才能见到利润。

因公司处于不断扩大投入状态,没有多少沉淀资金,资金再次成为李玉萍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当客户经理回访了解到她的想法后,迅速对她目前的经营状况展开调查,对她的发展规划给予支持。经过客户经理几次奔波,将贷款授信额度增加到998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养猪大王”李玉萍的构想终于付诸实施了。

近年来,为推动当地养殖业发展,临邑农商银行与畜牧局、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制定养殖户走访计划,登门询问他们资金需求状况并上门办贷,及时为养殖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快速审批,限时办贷。

截至目前,临邑农商银行贷款扶持养殖户526户,金额9068万元,扶助许多像李玉萍这样有理想作为的养殖大户茁壮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