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5月24日 > 总第489期 > A1 > 新闻内容
持续关注受疫情影响行业 金融机构陆续出台支持方案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

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各地经济、各类行业复苏不平衡,像航空、文旅、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复苏仍然缓慢,同时地区间的经济恢复也不均衡,需要在政策、金融上给予支持,帮助其摆脱困境。

全力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

为加大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金融支持力度,会议确定,引导民航企业与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应急贷款政策。加强对文旅企业及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输等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定向金融服务。

为缓解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冲击,从去年下半年起,银保监会在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宁波等省市开展了应急贷款试点,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精准、优惠、高效支持。

为此,相关省市建立了双线梳理排查机制,由政府部门和银行部门双线进行梳理排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名单,联合研判,共同支持。应急贷款总的原则是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救急不救差这种原则。

据了解,银保监会的应急贷款试点采用“名单制”管理精准确定金融支持对象,支持的领域包括制造业、外贸外资、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

截至今年2月末,五个试点省市共发放应急贷款366.7亿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建立健全针对暂遇困难但前景良好中小微企业的常态化金融支持机制。

除应急贷款外,金融机构还加强对文旅企业及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定向金融服务,顺应了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

为此,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政策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就金融支持演出企业、旅行社两类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工作有关事项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继续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畅通银企信息渠道,引导合理增加两类主体信用贷款;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配套服务长效机制;支持各地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实施惠企举措;丰富文化和旅游保险产品供给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郝志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银行应采取相关措施,既支持文旅企业及线下零售、住宿、交通运输等持续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同时又能实现可持续性和商业性。

他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国家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保持金融支持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稳住金融杠杆率,防范化解疫情引致的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态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小微专项金融债将提供低成本资金

会议确定进一步加强小微金融服务,支持发行不低于300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确保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实现增速、户数“两增”,确保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

郝志运表示,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可增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是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融资工具,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金融政策支持下,银行可通过多得渠道获取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以来,多家银行共计发行22只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规模达2060亿元,期限普遍为三年,利率在3.38%至3.8%之间。目前,中小银行负债渠道相对单一,年初以来通过传统方式弥补资金缺口的方式面临一定压力,仍需通过其他渠道补充,小微金融债作为银行较成熟的负债资金来源之一,预计未来发行或提速。

郝志运认为,为助力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走出困境,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较低利率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从而间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一方面,应研究修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监管法规,适度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有利于增加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额度。另一方面,应对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发行主体、投资主体放宽准入,提高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的效率和积极性,引导银行将专项债券筹集的资金及时、精准地“滴灌”到小微企业。

助力区域间平衡发展

会议决定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做好区域融资支持,促进相关地方改善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

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恢复经济。对于一些经济恢复比较慢的区域,金融机构应在信贷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郝志运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快推动以金融协调发展的方式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坚持差异化的战略布局和资源投向,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另一方面要促进全面,把更多信贷资源服务于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落后地区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保障。

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等方式助力区域间协同发展。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于日前提出2021年国开行要通过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对京津冀地区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全年向京津冀地区提供融资总量5250亿元。

根据部署,国开行今年将聚焦服务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以及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张家口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和北京“两区”建设,强化银政、银企合作,建立高层次协调推进机制,加大融资融智支持力度。

在优化体制机制方面,国开行将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对相关重大项目予以差异化支持。同时,加强对雄安新区投融资创新和差异化支持政策研究,加大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力度,积极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作用,实现投贷有机协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