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3月22日 > 总第482期 > A1 > 新闻内容
解决绿色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当前行业重要课题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绿色”“小微”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两大金融看点,绿色小微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相较于普通小微企业,绿色小微企业由于其支持环境改善、能够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特性,有着政策利好、贷款倾斜等天然优势。

然而,绿色项目往往存在周期长、收益率较低、融资成本不具明显优势等特点。银行机构对绿色项目提供的信贷融资主要以传统抵、质押方式为主,企业较难获得长期贷款。另外,银行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单一,对于初创型、现金流暂时不稳定、风险相对较高的绿色小微企业来说,没有与之匹配的信贷产品,往往需要重新做尽调、研发,耗时耗力,效率较低。

以某银行曾经披露的一份项目管理流程为例,记者梳理发现,该行推进“风电项目”绿色贷款时,在正常贷前调查之外,还需着重调查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和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公司近几年是否有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以及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被处罚。

同时,该行需查询国家环保部门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企业环保信息并实行动态管理,还需明确项目的环保风险等级。由于现在尚未颁布绿色金融相关法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尚未建立,因此,银行在评级完成后仍要请有关环保方面的专家、机构协助评估。

在做完这漫长的贷前调查后,银行才可根据项目本身设计信贷产品,敲定贷款金额。

这一系列流程影响了贷款的时效性,对于部分从事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创型绿色小微企业来说,无疑会增加其运营风险。

因此,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尽快推出绿色金融法及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就带来了一份《关于制定“绿色金融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指出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强化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

同时,银行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大贷款产品创新力度。国有大行立足政策要求,找准绿色金融的“发力点”,推出符合绿色金融大方向发展的系列信贷产品。

地方银行机构则更要注重“回归本源、立足当地”,摸清本地绿色发展的项目基础、评估绿色项目风险情况,提前定制专门信贷产品,进一步简化绿色项目审批流程,帮助绿色小微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