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小微企业发展综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引导银行使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等领域。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资、管理和治理能力,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
在企业绿色化改造与转型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参与。
南京审计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小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应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助力绿色小微企业发展。在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主要围绕“信用贷”“供应链金融”和“知识产权质押”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这些信贷产品更适合绿色小微企业。
杨小玲认为,绿色小微企业普通存在缺少有效抵押品的困境、财务制度不规范,商业银行可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基础上,用区块链技术有效识别其是否符合“信用贷”条件,进行精准融资。同时可围绕其所依附的核心企业,在获得核心企业有效订单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快速融资。除此之外,在由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对知识产权进行估值的前提下,银行还可采用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帮助绿色小微企业融资。
在创新绿色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面,江苏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去年,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江苏银行按要求推动相关产业绿色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引入财政低息资金和风险分担机制等,逐步开发适合绿色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作为城商行中首家赤道银行,坚持打造“绿色银行”的江苏银行还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将企业的节水信用评价结果作为授信准入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
去年以来,该行推出节水贷、环保贷、绿创投等信贷产品,并推动“排污权”成为合格抵押资产,促进节能减排。
该行将首笔支持节水型企业复工复产贷款投放给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用于该企业“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配套的循环水处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据记者了解,该笔贷款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节水贷”业务的评估认定、授信审批、放款等一系列流程,年化利率3.85%,产生节水效益约15万吨。
“节水贷”以金融之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将惠及更多的节水型企业,为江苏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
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持地方产业结构换挡升级、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金融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务实举措。
因此,银行应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战略规划,从而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金融支持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绿色信贷管理办法。
一直以来,中信银行秉持以金融服务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布局绿色金融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中信银行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战略规划,加快绿色信贷业务结构调整。同时,积极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等,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
四川内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是中信银行加大绿色信贷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因为建设周期拉长、设计标准提升等原因,造成资金短缺,难以快速完工。但该市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已满载,又急需该项目尽快投入运营使用。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并未在内江设立分支机构,但在得知该项目是内江市的重点民生项目后,马上协调,短时间为该项目发放绿色贷款,保证了项目顺利试运营。
为规范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中信银行加强顶层设计,专门制定了《中信银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两高一剩”等领域的投放,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导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环保型企业倾斜。
中信银行还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推进绿色运营相关措施,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金融企业文化,提升团队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