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会峰 封莉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秉承“立足三农、面向县域、服务中小”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以支农为己任,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有很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从根本上给予解决。县域金融机构需要以“立足区域、服务中小微、助推地方经济”为宗旨,在服务和赋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端、持续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路径实现社会效益、区域经济发展、自身改革与发展多赢的局面。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阻碍
虽然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信用环境、担保体系、企业内控制度缺位等制约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有待优化,信贷资金缺乏安全保障。当前部分借款人的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自身难以可持续发展,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各种现状。
二是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信社金融服务。目前,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作为担保的抵、质押物。因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致使农民的房屋、土地等变现、抵押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
融资困难的原因
笔者认为,县域中小企业各项制度缺位,成为融资困难的主因。
一是企业由于内控制度、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制约条件,导致企业贷款难。一些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经营需要。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反映不真实,账表数据缺乏可信度,致使银行贷前调查难以开展,贷款难以决策。
二是企业办理贷款担保抵押难。县域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租赁土地、厂房方式进行生产,可向银行抵押的资产寥寥无几。
三是一些产业属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限制的产业。县域中的部分小企业属于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限制贷款或逐步退出的行业,影响贷款申请。
四是部分企业和农户信用观念淡薄,逃债、废债、赖债现象依然存在,致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负面影响大,有的中小企业甚至把赖债破产不还当成是摆脱困境的捷径,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
应对措施及对策
目前县域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欠佳,需要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及县域金融机构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长效的解决机制。
首先,应针对目前县域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以打造诚信社会为目标,培育诚信软环境。县域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一些农户(居民)、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废债现象依然存在,影响整体金融环境,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和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应倡导和推动企业诚信度的培育、信用村镇的创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债权的维护等诚信软环境的建设。一是经常性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二是全力支持司法部门制裁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机制,将清收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且进行业绩考核。四是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其次,应建立长效保障体系,调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积极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对金融系统的长效保障机制和扶持政策:一是建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奖励机制。对向县域信贷投放的金融机构,按照投放额度给予适当的奖励资金。二是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从建立农村担保体系、发展农业保险、给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方面,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调动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对区域内实体经济支持情况和贡献度给予政策倾斜,协调财政资金,促进县域金融机构支农实力提升。
再次,应建立健全担保体系,构建新型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助力县域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担保难、抵押难问题,为企业信贷融资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在组建过程中,应明确组建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对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加强协调与沟通,规范担保行为,并且逐步增强担保能力与担保规模,最大限度满足企业担保需求。
最后,应组建行业协会,促进良性循环。为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应成立行业自律组织,组建行业协会,保护县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将行业协会和担保公司进行有效地整合,搭建融资担保平台,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作者单位:石家庄栾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