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芷毓 李开阳
【农村金融时报】
乡村振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将会产生大量的投资需求,县域银行可以在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农村消费金融服务等众多方面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在信贷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各家银行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行动。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积极完善支农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农业银行总行近日出台的《关于2021年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快“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意见》,对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作出了总体安排。
笔者认为,县域银行应借助多方力量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寻求政府支持 实现银政“双赢”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各级政府都担负着主体责任。中央层面已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级政府将不断完善助力乡村振兴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助力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真实反映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助力乡村振兴情况,实现乡村振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县域银行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力求实现银政“双赢”。从目前的情况看,“县域银行+政府+财政+新型农业主体”模式是较为理想的助力乡村振兴模式。
银行与政府签订银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合作协议后,政府职能部门与银行的合作就会形成“1+1>2”的效果。比如,成都市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农贷通”平台就是以“政府+市场”的模式,构建了一个以信用信息为背景的融资对接数字化平台,服务于当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政府建立的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可以帮助县域银行确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对象、项目、措施,绘制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路线图,整合有限资金,做到“户户有对策、村村有方案”,进而实现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到村、到户、到企业,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实现“精准振兴”。
银政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目前,农村地区信贷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但仍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同时,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信用意识淡薄,司法维权存在“执行难”问题。这些既增加了信贷投放成本,又增加了信贷资金不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引入“政府增信”机制,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来有效破解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可以较好地打消银行方面顾虑,有效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生产资金需求。
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实现多赢
县域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尽职调查,独立对业务进行审核。
保险公司可以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县域银行可以运用央行助力乡村振兴再贷款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生产发展资金需求。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协同县域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做好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专款专用,防范贷款风险。
通过“银行+保险”这种模式可以将不同渠道的资金拧成一股绳,使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
寻求产业支持 实现银企“齐赢”
在县域银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除寻求政府、其他金融机构等支持外,还要争取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的支持,做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有效对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比如,铁骑力士集团是专业化的生猪养殖企业,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在当地县域银行的贷款支持下,解决了上下游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当地生猪养殖产业良好发展。
这也证明了“银行+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新型农业主体”的助力乡村振兴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吉林省辉南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