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燕华
【农村金融时报】
农商银行是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是“三农”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金融资本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事半功倍。我国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金融资源匮乏,导致有些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乡村振兴最缺的资源之一就是金融。
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将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使得一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商银行(农信社)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也是农商银行开启“三农”金融事业新征途的必然选择。
从“三农”市场空间看,新业态、新主体、新载体必然产生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从农村制度看,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为创新“三农”金融产品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将持续提高,“三农”将进入绿色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这就为农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瓶颈
笔者认为,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有如下瓶颈:
首先,是普惠金融服务有待改善。农商银行是“三农”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一直以来,角色定位就是支农支小,满足辖区内农民、涉农企业等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然而,农村产业属于弱势产业,生产投入高、收益低,还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其次,是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从农村金融市场整体情况看,支农支小金融服务基本上是农商银行一枝独秀。但农商银行服务“三农”还存在一些不足,少数农商银行缺乏为农而立、因农而变的战略定力,普惠金融理念和信贷投放行为脱节,农商银行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仍需多方努力。
此外,是有效信贷需求与服务载体不对称。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正从简单传统的低层次需求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阶段,其中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致富带来的显性需求,又有人口结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带来的隐性需求。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正面临有效信贷需求多元化与信贷服务载体不足的困境。
促进乡村振兴的措施
笔者认为,农商银行应采取如下措施,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普惠金融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者基本上以农户、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为主,他们是相对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很难获得传统金融服务,这就自然会影响乡村振兴。农商银行虽属于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在经营中有获得利润的压力,但同时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在当前银行之间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对于农商银行来说,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不仅仅是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因此必须给予重视,以便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商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农民、小微企业等,这一群体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这意味着农商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体现乡村特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点支持作用。
作者单位:宁波镇海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