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2020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绿皮书”)正式发布。据悉,这也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连续六年发布该报告。
CAFI院长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即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而这其中,微型企业和弱势群体更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
“弱势群体不是指老弱病残,而是指在金融服务方面处于弱势的人群、家庭。而中小微企业中的微型企业实际和弱势群体是重叠的,因为微型企业大量是指家庭企业或个体户,他们的规模往往在10人以下。所以,要对中小微弱做一些区分,这些区分对我们国家的政策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贝多广介绍说。
此次发布的“绿皮书”聚焦“微弱经济”,并建议采用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微弱经济纳入市场和金融体系,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微弱经济和乡村的繁荣。
据此,“绿皮书”给出了“微弱经济体”的概念,即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家庭拥有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本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包括微型企业、家庭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低收工薪阶层、家庭农场和农户等。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9万个,微型企业占比高达85.3%。截至2020年8月份,有营业执照的个体户达8920万户,个体户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达20%。同时,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数约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0%左右, 高达4.75亿人;蓝领就业者约2.7亿人,在城镇就业人数中占三分之二。此外,我国还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1000元左右,主要分布在农村。
“这些我们讲到的人群基本上就是普惠金融推广发展的重中之重。”贝多广强调。
实际上,金融服务中小微弱的方式并不相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银行通常用抵押不动产或质押股权等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对于微弱群体而言,银行主要通过信用调查或者大数据分析来提供金融服务,此类群体数量大,信用记录不完善,收入偏低,金融素养和能力也比较弱。
据贝多广介绍,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导向大多关注规模经济,忽视以家庭经济为代表的微弱经济。现在要重新认识我国的现状,金融政策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要关注微弱经济。
“要把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如果能实现在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金融服务网点,并能够进行数字化,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就取得了更高阶段的成就。”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应包含储蓄、信贷、保险、信托、理财、资本市场。每一种金融工具都要在普惠金融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对微弱经济体的金融服务也会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