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6月15日 > 总第447期 > B7 > 新闻内容
智慧厅堂建设需“形神兼备”才能发挥实效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红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智能电子机具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模式和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消费需求也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为满足客户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网点转型和岗位布局改革创新力度,智慧型网点、无柜员网点等新型网点布局已悄然形成。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利差收窄、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智慧型网点,已成为农商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网点建设不仅要硬件到位,关键是人员素质、激励约束也需要及时跟上。网点转型后,厅堂内配备的营销经理岗、大堂主管、低柜等岗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点营销能力和业绩,但柜面业务仍占很大比重,临柜人员往往专注于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忽视了对客户需求的有效识别,主动营销意识不足,营销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网点转型升级后,如未及时制定与新的业务流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厅堂人员的营销积极性。

首先,厅堂业务流程再造应按照“客户导向、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风控”的原则,进一步梳理、整合和优化柜面业务操作流程,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柜面业务效率的影响,将开户、签约、挂失等业务分流至智慧柜员机等电子机具办理,加快对公客户网银对账、企业微信预约开户、单位结算卡等业务的推广步伐,有效缓解高柜区压力。根据“压高增低”的要求,合理压缩高柜配置,增加低柜、厅堂营销人员,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客户需求。

其次,应完善厅堂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对员工依据岗位不同,调整业务量考核占比,高柜区柜员注重业务量、“一句话”营销、转介营销考核,低柜区柜员加大产品营销考核。强化补位调度管理机制,深化专业融合,打通网点柜台内外岗位间限制,促进操作岗、服务岗和营销岗的有机融合,建立员工正向流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结构,提高客户经理营销队伍占比。

最后,应加强对智慧厅堂功能应用情况的跟踪监测督导,重点关注智慧柜员机等电子机具业务量、智能设备与低柜柜员协同度等,加大智慧厅堂业务功能优点的宣传力度,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在分流和营销客户的同时做好合规操作,严禁代客户办理业务,注意保护客户信息,切实维护好客户权益,持续改进服务,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和质量,擦亮优质服务的招牌,留住客户、吸引客户。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农商银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