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4月13日 > 总第439期 > A1 > 新闻内容
疫情倒逼农信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农村金融时报】

一场疫情打乱了人们进入2020年的步伐,也搅乱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工作规划。严密的防控工作要求下,金融行业常用的进村入户、客户营销方式都被迫中止。各大银行纷纷寻求开展线上服务。其中,农信机构在这方面的探索,更带着一种力挽狂澜的勇气和决心,被迫走出“安乐窝”,毅然深耕新天地。

对于有点“土”的农信机构来说,线上服务并非易事,特别是和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法还不纯熟,线上服务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在以往,农信机构凭借深厚的人缘地缘优势可以削减一部分差距,然而,在人际接触被阻断的特殊时期,这种弱势就被放大。

在这种形势下,农信系统要么继续拉大与同行之间的差距,要么就必须加快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化危为机、转型发展。

农信系统要运用科技化手段全方位开展线上服务,并非朝夕之事,甚或耗时持久。但只要合理规划、认真执行,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特殊时期倒逼银行“上线”

“有没有存款?我们压力好大。”几天前,记者微信和一位江西省内某农商银行支行行长聊天时,他说,现在存贷压力巨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从他和他同事的朋友圈中,记者发现:和去年相比,他们发布各种贷款、理财产品的图片与链接的频率加快了,而且图片设计比以往更精心、更博眼球。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该行正在寻求通过加大线上营销来缓解存贷压力。

农信机构普遍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各地村庄和社区实行的管控措施,给每年例行的进村入户制造了很大阻力,农商银行原有的工作节奏被打乱。

因此,农信机构把服务“搬”到线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更像是在倒逼效应下的自我转型。

转型不易,尤其核心业务要在短时间内成功转型,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财力。

农信系统最重要的当然是贷款业务。和负债业务相比,贷款牵涉到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合规问题,线上化流程更为复杂。幸好,一部分走在前面的农信机构正在探索纯线上的贷款产品,并取得显著成效。

安徽药都农商银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探索供应链贷款。该行推出的“金农信e链”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该产品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真实贸易关系,综合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对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进行综合授信,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贸易融资。

不久前,安徽信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向该行提出贷款申请。该公司通过“金农信e链”系统提交了近期的贸易发票。无需下游制药厂确认,药都农商银行便完成授信流程。提交申请当天,该公司即获得180万元的授信。

江苏南通农商银行也有纯线上化贷款的尝试。该行董事长佘俊介绍,该行以新城科技支行为“改革试验田”,全面剥离200万元以上贷款,专注经营小额、信用、线上化贷款。

新城科技支行已上线了智慧营销系统、智能风控系统、推出了“通通贷”全线上经营贷款产品,并按照贷款额度不同,逐批实现贷款申请、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产抵押等流程线上化,推动小贷营销模式由“人海战术”向“团办模式”转变,风险防控由“人工管控”向“数据模型管控”转变,组织流程由“高成本、低效率”向“低成本、高效率”转变。

综合服务线上化力保“份额”

当前,金融科技不仅广泛运用在农信机构的中后台审批、风控等环节,在前台的获客营销等一揽子综合服务,也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不少农信机构反映,特殊时期,不仅银行网点客户量锐减,代销、收单等业务也受到明显冲击。此时开展线上业务,更大的诉求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

例如,山东青岛农商银行推出了“汇青客”线上金融超市。客户经理可以自行“采购”各类模块,比如理财产品、贷款、保险、贵金属等,进行个性化定制后,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客户点击进入即可线上提交需求,在线一对一沟通,全程零接触。

疫情发生以来,“汇青客”累计访问量60万人次,办理线上贷款、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6948笔、5.8亿元。

还有不少农信机构将目光放到了场景化金融的概念上,依托缴费业务等场景,加深与各类客户的合作。疫情中,尽管大家减少出门,但各类消费行为仍在继续。无接触的环境中,场景化金融既是触达客户的有效方式,还可积累丰富有效的数据。

山西尧都农商银行为临汾二中上线了“缴费通”业务。该校顺利把原有的现金收缴、POS刷卡的学费缴纳转换为线上交易,学生家长通过“家长群”发的缴费链接在线完成缴费。两天时间,学校就完成了1100多名高三学生的学费缴纳工作。

浙江余杭农商银行则提出,要完善智慧校园、智慧菜场、智慧旅游、智慧餐厅等平台建设;加强与医共体的合作,推进丰收互联与健康余杭APP服务融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的“舒心就医”信用医疗服务。

此外,该行还规划,以党建联盟、驻点服务、志愿服务为抓手,融入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嵌入管家式、保姆式金融服务,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区网格管理模式。

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不少农信机构依靠精心打造的金融科技产品,应对疫情给金融行业带来的“特殊境遇”。但必须看到,和众多大行相比,很多农信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与建设依旧很滞后。

有一个现象可以从侧面得以印证:在各上市银行2019年报中搜索“金融科技”“互联网”“线上”等关键词,大型银行均能搜索到详尽的成绩展示和发展规划,但农商银行则寥寥数语。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长期以来,人员地缘的熟稔是农信机构最引以为傲的优势,其核心就是线下的、一对一服务。这造就了农商银行独特的服务和盈利模式。然而,当特殊时期不得不中断绝大多数人际接触,农信机构赖以盈利的服务模式也就被阻断了。

并且,线下服务的阻断,很可能使农信机构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被拱手让给那些金融科技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们。

疫情将农信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短板,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凸显出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信机构的危机意识。

“虽说近几年我们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仍处于‘跟随’层面,很多业务仍然离不开线下网点。这也反映出我们日常的线上金融服务模式还不够成熟,还缺乏温度。”在接受采访时,福建漳州农商银行董事长王惠山说得很坦诚。

近期,多家接受本报专访的农商银行一、二把手都对“要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达成共鸣。

例如,广东佛山农商银行董事长李川就有着清晰的计划:“未来我行将通过加大科技投资,升级改造系统流程,提高在线业务处理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加快网络金融业务创新和平台场景融合,实现在线获客、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

有决心还要有清晰的认识,科技化数字化转型绝非一蹴而就。发展金融科技,银行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储备,更需要合力布局与科学实施。

莱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何继军认为,未来,非接触式服务、线上金融服务或将常态化。点多面广、人熟地亲的传统优势或将失灵,这给农商银行的业务发展来了一次“压力测试”,并倒逼农商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他预计,疫情后农商银行将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强调线上金融服务的推陈出新,突出对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新模式的适应能力。在细分消费场景切入、丰富线上金融服务内容等方面不断发力,在金融科技提升服务便捷性与可得性上不断加强。

此外,数据的缺乏也掣肘着农信机构发展金融科技。近年来,不少城市由政府牵头,推出整合数据平台,帮助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

何继军建议,政府部门对银行开放部分大数据资源,允许银行在做好客户信息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快速高效地查询到客户养老、医保、公积金等信息用于客户细分、风险管理等环节中。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