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0年01月20日 > 总第431期 > A8 > 新闻内容
涉农金融产品营销需精细化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倪利平

【农村金融时报】

为更好的满足农村客户需求,农商银行在注重改进支农产品结构,并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应逐渐实现涉农金融产品的“落地生根”,切实破解“三农”贷款难题。当前,一些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产品营销不力、营销土壤“耕耘”不精、营销后台支撑缺位等问题。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实际和客户群体特点,实施精细化经营管理,切实把涉农金融营销做细做实。

一是产品研发“随需而变”。要以满足“三农”客户需求为目标,深入研究适合“三农”市场的产品,制定适合自身产品推广的方案。在信贷产品推出过程中,要对新产品进行跟踪维护改进,并按照“量本利”模型对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客户群体进行不断测算,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特色服务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同时,加大完善产品功能和营销,制定特色推广方案,使各类创新产品能及时得到客户的认同和欢迎。

二是营销组织要“点面结合”。要将客户经理作为服务“三农”的点与后台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撑“面”有机结合。要通过助农服务点的布设及加快支农联络员队伍的建设,在广阔的农村建立支农服务网络,使辖内广大群众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同时,要通过业务梳理、流程再造、技术更新等创新,把一批后台服务人员解放出来,充实到前台,使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服务支撑“面”,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问题解决在一线。

三是售后服务要“系统跟进”。将涉农金融产品投放到农户手中是营销的第一步,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农户方便使用。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市场的软硬件投入,在医院、学校、企业、生产生活资料销售点、超市等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加大支付通和POS等硬件的投放。对没有银行网点的镇村,可通过流动客户经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方式,及通过增设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扩大“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以充分发挥涉农产品结算、消费、理财融资的各种功能。同时,应经常性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使金融小知识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中,促进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群众能够正确使用金融机具,才能提升自助金融机具的覆盖使用率,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