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托万克巴里当村,一个位于祖国西北版图上的民族小村,国家脱贫攻坚“三区三州”中典型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共有3个村民小组、313户、1532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比超过95%。地处偏远,人均耕地不足2亩、缺乏有效灌溉、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都是村民奔小康的“拦路虎”。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7年初,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与托万克巴里当村结成对子,开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访惠聚”驻村工作,在人、财、物等资源上给予当地强有力的支持,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如今托万克巴里当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主干道畅通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集体经济欣欣向荣,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2019年末,托万克巴里当村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1岁的维吾尔族女孩艾克丹·艾麦尔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年级的学生,青春、阳光、自信。然而,2017年,兴业银行驻村干部到她家走访时,艾克丹·艾麦尔刚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表现得焦虑又胆怯,忧心学费还没有着落,也担心普通话不好影响交流。为保证艾克丹·艾麦尔顺利入学,兴业银行驻村工作队队员决定“护送”她完成入学报到,还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与帮扶,让她顺利圆了大学梦。
艾克丹·艾麦尔用明显进步的普通话表达了对工作队的感恩:“一段平凡的路,却开启了我和我的家庭不一样的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带我走向美好的明天。”
村民日孜宛古丽.·艾克然木常说“是党和扶贫工作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珍惜它”。2017年,兴业银行驻村工作队员在走访中了解到日孜宛古丽· 艾克然木患病需手术,苦于没钱入院治疗,只能在家躺着挨日子,当即向工作队和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报告,组织为孜宛古丽·艾克然木捐款捐物,并为她联系医院成功完成手术。
点滴汇成涓流,温情暖化人心。三年来,兴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先后派出14人开展驻村定点扶贫,累计下派“结亲”等人员超过1500人次,累计走访入户超过1万户次,走访贫困户超过3000户次,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累计捐资捐物折合超过200万元,组织各类培训超过2万人次,累计资助70余名学生上学,捐款帮助50余人就医。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能力是根本。过去,托万克巴里当村人均耕地少,二产空白、三产孱弱,且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特色产品下游销售薄弱,陷入有生产无销售、有产量无效益的困境,村集体经济基础弱、发展慢,增收困难。
兴业银行驻村工作队认真深入调研分析,综合地理、气候、种植基础等因素,发现苹果产业可能成为致富好出路。驻村工作队帮助整合该村200亩土地,聘请新疆自治区林业厅苹果专家指导,为村民购买18万元、1.5万余株“红色之恋”红肉苹果果苗进行栽种。同时,工作队穿梭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做动员、讲操作。春耕时,兴业银行下沉服务,驻村工作队白天到苹果林嫁接、剪枝,晚上耐心地挨家挨户走访。
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科学选种、嫁接、田管、推广,使村里苹果的品质、产量快速提升,目前该村苹果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年产量近6000吨。但是,由于远离北疆和内地主流消费市场,当地苹果的品牌知名度不高、下游销售不畅、市场议价能力弱,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兴业银行驻村工作队在帮助村民跑市场、促销售的同时,2018年8月,组织成立了村农伯伯苹果销售合作社,牵头强化议价和种植衔接;实现扶贫村苹果在兴业银行“兴公益”电商平台的上线,完成直面终端客户的在线销售模式搭建;积极发动全行力量进行公益性采购。2019年,该村苹果销售收入预计超过2200万元,成为村民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