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04日 > 总第695期 > A1 > 新闻内容
从助土特产飘香到促县域产业跃动 金融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积极行动,以创新金融产品为笔,以优化服务模式为墨,在乡村“土特产”升级和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幅金融赋能的鲜活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服务

《意见》提出,紧扣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拓宽抵押担保方式,创新乡村“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

针对乡村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银行业因地制宜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破解传统农业融资难题。比如,邮储银行广东省茂名市分行立足当地特色产业,通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特色网点和服务中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银行业还积极对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代流通网络等重点项目。比如,中信银行通过“融产”协同引入隆平高科等企业,建立“种源+技术+金融”生态圈,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工商银行北海分行则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打造差异化涉农贷款产品体系。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提供项目贷款与流动资金双轨支持。

如何让金融服务更精准匹配特色农产品种养需求?联储证券副总经理王小娜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需立足产业特征与地理条件开展深度调研,通过精准放贷、有效增信和服务优化,提供多视角、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王小娜认为,在产品设计上,银行要匹配产业链特征,如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合理期限、额度的全链条信贷产品,或针对养殖业特点开发覆盖育种、育肥到出栏各阶段的专项产品;在抵押担保上,银行应针对农业主体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问题,探索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推出生物资产抵押;在服务覆盖上,银行应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完善全方位信贷产品设计,以赋能农业产业全生命周期,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县域产业服务模式

从“土特产”的单点突破到县域产业的整体跃升,银行业在服务模式上持续创新,以更系统的金融服务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

《意见》提出,探索实施县域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模式,根据产业链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地市场等融资需求,探索开展批量化授信、提升服务效率。

为破解县域产业融资分散、效率低的问题,多地试点“金融链长”制,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比如,四川省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在各县(区)梳理出茶、花椒产业核心企业,形成《雅安市茶、花椒产业核心企业名单》,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牵头建立“金融链长”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并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制定印发《雅安市茶、花椒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方案》,按照产业链特征,精准适配“金融链长”制主办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一链一策”研究制定本机构支持茶、花椒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加大对辖区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除了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链,银行业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县域经济注入多元活力。

在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方面,银行业拓宽服务场景,助力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发展。比如,安徽青阳农商银行推出额度最高300万元、期限5年的“民宿贷”专项产品,为民宿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深化与担保公司的协作,实行“同步收集、同步调查、同步审核”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民宿经营者的融资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