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的核心地带,拥有约981万公顷的黑土地,占全省面积的87.8%。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98亿斤,连续21年获得丰收。
近年来,农行四平分行积极支持黑土地的保护性耕种,根据当地特色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全力推动耕地质量提升,为粮食产能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强化党建引领
发挥主力军作用
该分行积极与四平市委组织部合作,创新党建引领金融助力粮食安全新模式,在全市县域乡镇选派农行干部到乡镇挂职金融助理53人、在村屯推选党员村干部担任“金融专干”725人,实现金融助理、“金融专干”全市乡镇、行政村全覆盖。金融助理和“金融专干”在金融服务工作中,准确扮演联建共建的联络员、金融知识的普及员、“三农”发展的服务员、金融业务的推广员和政策落实的勤务员角色,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增强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该分行还创新“1+1+N”党建品牌模式,建立“乡镇网点党支部+行政村党支部+农行和行政村党员”党建共建体系,发挥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以及党员突击队在服务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推动农户信息整镇整村建档、粮食贷款投放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守护粮食安全
推动落实“藏粮于地”
“今年我又承包了一些土地,家庭农场种植面积扩大到240公顷。近期的墒情很好,非常适合耕种。我正为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的资金不足发愁呢,是农行的信贷资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近日,家住伊通县银通镇前范村一组的种粮大户周女士,顺利获得了农行的15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后,开心地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道。
连日来,为支持农民抢抓农时,农行四平分行全力保障金融供给,辖内伊通县支行客户经理通过上门走访调查,了解到周女士的资金需求后,成功为其发放了该笔贷款资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助力守牢耕地“红线”,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近年来,该分行加大黑土地保护性耕种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全市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在适宜区域全覆盖,辐射带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增长10%以上。
在金融服务工作中,该分行优先配置“三农”信贷资源,信贷资金实行“敞口”供应,全额保障粮食生产贷款需求。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8亿元,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4亿元,增幅23.8%。
提升服务质效
推动落实“藏粮于技”
农行四平分行把“稳面积、增单产”作为金融支持重点,把助力粮食均衡增产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命线”,着力推动建好高标准建设、排水清淤、盐碱地治理、科技赋能“四块良田”。
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分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直接融资+下游分包企业流动资金支持”两种模式,成功发放服务水利及堆肥还田高标准农田贷款500余万元,推动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格局。
“为推动落实‘藏粮于技’,我行强化科技赋能,加强与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建设试验田、培育新品种上提供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农行四平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支持高标准农田的排水工程建设,该分行重点加大河渠疏通整修、排水管道铺设等金融支持,使低洼地变成高产田。同时,该分行通过支持有机肥、微生物肥产业发展,加大盐碱地土壤改良贷款投入,支持盐碱地治理,推动辖区盐碱地面积减少5%以上。
落实惠农举措
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农行四平分行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让惠农资金更“足”、让融资成本更“低”,有效助力粮食产业发展。
据统计,该分行每年牵头举办融资对接会20余场、开展金融知识下乡100余次,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0余家,通过普及金融知识、推广金融产品,持续提升获客能力。2024年以来,该分行累计发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25亿元,贷款增速保持在30%以上。
该分行还立足区位优势,聚焦粮食产业链,加大对提高“米袋子”“菜篮子”质量资金支持,推进发展精品农业,助力打造“叶赫味稻”“双辽杂粮”等农业品牌。
针对多层次、多样性金融需求,该分行从做实信贷产品、打造全流程服务入手,积极推广“粮农e贷”“专业大户贷”“领办合作贷”等系列产品,创新推广“担保公司+企业+经营主体+农行”等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农业贷款提质增量。截至3月末,该分行农业贷款比年初增长3.7亿元,增幅17%。
(通讯员于延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