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喜讯频传,河南农商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等三家省级农信机构先后开业,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进展。
锚定支农支小
深耕本土市场
支农支小是农信系统的“根”与“魂”。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致力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三家省级农信机构的根本宗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家省级农信机构完成改制并开业,将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河南农商银行开业即明确 “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在2月26日开业仪式上,河南省相关领导强调,河南农商银行要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深入对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机制,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拓展农村居民和“新市民”综合性金融服务,坚定不移走好农商特色经营之路。
4月8日,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暨银企签约活动在南京举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建斌发文称,农商行与“三农”和小微企业有着天然的纽带关联,支农支小是初心使命,是农商情怀,是政策要求,更是市场选择,改革后的江苏农信对于市场定位不改执着与恒念。
4月17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暨政银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南昌举行。据悉,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将始终坚守“农商姓党”的政治底色,牢记支农支小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做小做散做本土”的战略定力,聚焦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改制后的省级农信机构应引导省内农信机构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三农”和小微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绩效考核、信贷额度分配等手段,明确信贷资源倾斜目标,激发农信机构服务“三农”与小微客户的内生动力;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政府、高校、企业战略合作,构建全方位、专业化金融服务网络;三是引导省内农信机构围绕“三农”和小微企业特性,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如推广活体抵押贷款、推进信用村建设,降低融资门槛。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精准防控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风控能力
维护金融稳定
化解历史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也是农信改革的重要命题。三家省级农信机构均将风险防控纳入核心任务。
河南农商银行的成立,是河南省农信系统改革模式的重大调整,有助于集中处置潜在风险。上述河南省相关领导表示,要围绕打造“一流农商银行”目标,聚焦服务“四高四争先”,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扎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防控风险能力。
江苏农商联合银行的组建将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江苏省相关领导表示,江苏农商联合银行要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建立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支持优质农商行参与村镇银行改革化险,守牢风险底线。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也注重加强内部治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这三家省级农信机构的改制开业,将有助于化解农信机构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为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珩认为,省级农信机构可通过以下方式有效化解辖内机构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一是推动辖内农信机构(含农信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合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二是为辖内农信机构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和优质法人股东,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多数农信机构因历史原因存在股权分散、治理薄弱等问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可实现“强强联合”;三是通过资本补充机制,推动辖内机构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补充资本,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随着更多省份农村金融机构加入改制行列,农信系统正从“分散经营”迈向“省级统筹+县域深耕”“统一法人模式” 等新阶段。未来,如何将改革红利转化为服务效能,在支持实体与防控风险间实现动态平衡,将成为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而三家省级农信机构的探索将为这一进程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