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5年04月28日 > 总第681期 > A1 > 新闻内容
金融加把力 让柳州味道更“出圈”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在清晨破晓的柳州街头,氤氲的热气融合着酸笋的醇香,与晨雾交融。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等待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出锅、上桌。从竹笋种植、螺蛳养殖,到食品加工销售,柳州将一碗街头小吃打造成百亿元级产业链。

在当地,工商银行以金融科技为笔,以区域特色数据为墨,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贷款产品,精准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助力螺蛳粉产业延伸升级。

普惠贷款解困境

在柳州青云民生市场一家螺蛳粉小店的玻璃厨房前,老板李阿姐正向周边商户介绍着她刚办理的工行普惠贷款。李阿姐与工行的故事,要从工行柳州分行客户经理到店里“嗦粉”说起。

李阿姐的螺蛳粉店开了15年,是街坊们口口相传的“深夜食堂”。近年来,柳州螺蛳粉成为全国爆红的网红美食,李阿姐的小店也凭借秘制配方、新鲜食材,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旺季日销售量突破500碗。

“眼看生意日渐红火,更换熬汤的土灶、老化的冰柜都需要资金,更别提扩建厨房、注册商标这些事情了。”李阿姐表示,她咨询了多家银行,要么要求有稳定的流水,要么要求房产抵押,这让她犯了难。

工行客户经理小陈是小店常客,一次闲聊中了解到李阿姐正在为资金发愁,他说:“阿姐,像你这种手艺老店,可以试试我们银行的‘螺蛳粉链群贷’,这是我们工行专门为螺蛳粉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制定的普惠贷款,纯信用不说,放款效率也高。”

小陈的话让李阿姐重拾希望。随后,工行客户经理便来到小店,评估客流量、经营情况,还给酸辣鲜香的汤底做“嗅觉评估”。50万元信用贷款一到账,李阿姐就欣喜不已地预订了智能恒温熬汤锅,玻璃厨房里也装上了数字显示屏。

 

金融服务强支持

实体店带动流量潮,袋装螺蛳粉也“圈粉”不断。预包装螺蛳粉配有丰富的配菜和香辣的红油,把街头小吃化身为标准化、便利化、规模化的袋装食品,成为传播柳州味道的新窗口。

“盯着手机里激增的订单,既欣喜于超300%的预订量增长,又焦虑库房里所剩不多的原料储备。光是定制礼盒包装就要垫资80万元,更别说还要新招50名临时工。”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创始人张总皱起了眉头。

车间里三条生产线正24小时轰鸣,而流动资金缺口却压在张总心头。恰逢工行铁路支行客户经理上门走访,在认真评估企业经营情况后,客户经理推荐了“区域工业e贷”。短短3天,张总就收到了180万元贷款资金,他立即向上游米粉厂发出采购款,解决了原材料储备不足问题。

银企携手促发展

银企携手的故事还在百里柳江两岸不断上演。柳江区有一家具有20年历史的老牌米粉厂,2023年末,该厂花费2000万元进行生产线改造升级,使得流动资金紧张。

工行鱼峰支行客户经理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了解到米粉厂目前面临的经营困难,有意帮客户解决资金难题,但米粉厂所处位置相对偏僻,不在准入的园区或商圈内。

“我们是众多袋装螺蛳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产量跟不上,连带着要影响不少客户。”米粉厂老板发愁地说。该支行客户经理立即报送分行商议方案,对螺蛳粉供应链进行个性化准入,提供“螺蛳粉链群贷”产品支持。5个工作日后,米粉厂老板看着到账的100万元贷款资金,对工行的服务速度赞叹不已,也对未来发展充满期盼。

截至今年2月末,工行柳州分行发放螺蛳粉全产业链贷款超6000万元,支持螺蛳粉产业链上下游小微客户70余户。

在柳州,螺蛳粉已从一道美食成为一种“圈粉”密码。从商户到食品工业制造商、农产品加工厂,工行以全方位服务,支持柳州螺蛳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让柳州味道更加“出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