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其中提出,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4130亿斤,这是我国粮食连续21年实现丰产,也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的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但由于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持续增加,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金融业在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支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从自主育种、农机研发、科技转化等薄弱环节入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技术,提升智能化农机研发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切实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能力。
金融支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应通过对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支持,推动粮食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各环节都实现优化,提升整体效益。这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的附加值,也能增强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提升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风险。期货、“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应用,使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有了更多的应对手段,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发挥农产品期货的功能作用,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此外,在政府层面,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同时,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金融与粮食生产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