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在浙江诸暨的农光互补基地,光伏板与中药材和谐共生,共享自然馈赠;临安的山核桃林下,黄精种植蓬勃发展,实现“一亩地长出两亩金”的喜人成果;龙游的农家小院里,循环水养殖技术大显身手,让草鱼身价倍增。这些生动鲜活的场景,是金融活水润泽浙江乡村,催生出的农业新画卷。
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一个关键问题亟待解答:当金融持续赋能农业多元发展时,如何构建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这股发展活力得以长久延续?
一方面,精准识别与特色支持至关重要。农业创新项目往往包含着新概念、新技术,其中也不乏“重概念轻运营”的项目。对此,金融机构除开展常规尽职调查外,还可借助外部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精准掌握项目真实情况。鉴于农业创新项目周期长、投入大的特性,在设计金融产品与服务时,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考量这些因素,提供契合项目需求的特色化金融支持。例如,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金融机构应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发挥农业产业化基金等的引导撬动作用,为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撑。
另一方面,有效管理风险是保障金融支持可持续性的关键。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市场波动、技术迭代等多种因素影响,创新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高。金融机构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综合运用保险、期货、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为农业创新项目构建起全面的风险防护网。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特性,统筹运用股权、债券等手段,提供覆盖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借助政府的风险补偿机制、贴息政策等降低信贷风险,探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增强农业创新主体的信心与积极性。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农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金融机构可借助自身信息网络资源,通过组织项目对接活动、提供品牌建设支持、资助市场推广等方式,助力农业创新主体精准把握市场机遇,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金融助力农业多元发展的舞台愈发广阔。金融机构需兼具开拓者的果敢勇气与守护者的长远眼光,为农业创新打造全方位、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农业多元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