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通讯员 黄砚
【农村金融时报】
——访广西那坡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班伟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与广西那坡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班伟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内容进行了访谈,力求找准“大主题”背后的“小切口”。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作为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其对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的意义是什么?
班伟:通过畜禽活体抵押融资,农业经营主体可将自身畜禽资源转化为有效融资工具,从而缓解资金压力。但是,畜禽活体抵押融资确实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压力,因此,金融机构应在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上不断探索创新,以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农业设施抵押贷款也是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已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资产。通过农业设施抵押,农业经营主体可将设施转化为融资资源,从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此外,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还有助于盘活农村产权资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记者: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金融机构应如何将智慧农业技术融入抵押融资服务之中?
班伟:无人机作为智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业监测、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抵押融资服务中,无人机技术可用于对抵押物进行精准评估。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精度传感器和摄像头,金融机构可获取抵押土地或农作物详细数据,包括作物生长状况、土壤质量、灌溉情况等,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抵押物价值。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同样广泛,它通过对海量农业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在抵押融资服务中,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构建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金融机构可收集和分析农户历史信贷记录、生产经营数据、市场行情等信息,运用大数据算法精准评估农户信贷风险。
记者:目前,有哪些特色金融产品已落地?如何设计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金融工具?
班伟:为支持那坡县边境居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我行推出“边民贷”产品,设置专门通道,充分利用人民银行涉农再贷款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农业生产、家庭消费,为稳边固边提供那坡农商银行金融服务方案。
记者:当前政策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班伟:主要障碍包括,农业产业受到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风险较大。目前,与“三农”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一定后顾之忧。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间的政策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时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们希望,一是建立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机制,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与金融机构资金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包括增加对农业农村领域财政投入,优化支农支出结构,以及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鼓励成立合作社等模式,吸纳金融机构增加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
二是通过提供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如农业保险、小额信贷等。
三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对乡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包括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