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会议提出要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深化“百链千亿”行动,“一链一策”培育超十亿元、超百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
把“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大产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当前,如何在做优金融服务的同时,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应在“土特产富”全链条上精准发力。
围绕生产环节,金融机构应根据土特产的生产特点,量体裁衣,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土特产,如一些需要多年才能成熟的果蔬种植项目,可以设计长期贷款产品,以匹配生产周期,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针对土特产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推出季节性融资方案,如在种植、收获等关键时期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帮助农户解决季节性资金短缺问题。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户,丰富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体系,如地理标志抵押贷款,破解农户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
金融机构还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土特产种植户提供精准的农业服务。例如,联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监测,通过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收集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等气象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气象预警和种植建议,帮助农户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土特产的产量和品质。
围绕流通环节,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例如,为农户提供种子贷款,确保农户能够及时购买优质种子,为土特产的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为加工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融资,助力企业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分销商提供库存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通过整合产业链数据,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各环节的风险,降低融资风险,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支持建设线上土特产交易平台,利用数字金融技术,为买卖双方提供安全、便捷的交易服务。农户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与采购商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打破地域限制。线上交易平台还可以提供产品展示、在线支付、物流跟踪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交易体验,降低交易成本。
围绕土特产数字化转型和新业态发展,金融机构需坚持资源整合与风险管控并重。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土特产与当地旅游、文化等产业牵线搭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也可以为土特产企业提供旅游景点的宣传推广服务,增加土特产的曝光度和销售量;还可以支持土特产企业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如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包装设计,提升土特产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同时,金融机构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土特产产业的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和管理。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消费者行为数据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如市场供需变化、消费者偏好转变等,帮助土特产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