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3日至4日召开。会议提出,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工具体系,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导向为银行业促进消费指明了方向,也为银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银行可以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来进一步促进消费。对于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相关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应推出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产品。例如,针对文化旅游领域,推出旅游分期付款、旅游信用卡等产品。
银行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和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银行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消费者的信用记录、消费数据、社交信息等多维度数据,构建精准的消费者画像。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加强与电商平台、线下商户等的合作,拓展消费金融服务的场景和渠道。
在促消费方面,财政的支持不可或缺。银行应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促进消费的合力,例如与政府部门合作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等。在这些活动中,银行可以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如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为商户提供优惠的结算服务等。通过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银行还需注重风险管理,确保消费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对消费信贷投放的同时,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同时,加强对消费信贷资金的用途监控,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