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16日 > 总第663期 > A7 > 新闻内容
农发行南平市分行 助力打造闽北山区生态富民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福建南平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平市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坚持因地制宜、逐“绿”奋进,全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截至目前,该分行累计审批绿色金融贷款60笔、审批金额总计250.01亿元,累放绿色金融贷款126.92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位居全省系统首位。该分行还获评“绿色金融服务示范行”,辖内5家支行被评为“绿色支行”。

如今,沿着武夷山麓自北向南,一路既有“青山叠翠、碧波荡漾”的生态景观,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富美村景,更有“大地铺金、尽显生机”的丰年景象。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切实发挥政策性金融力量,助力闽北山区打造一条“颜值”与“价值”并存的生态富民之路。

起笔“青绿”

“贷”来一片“致富林”

南平市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素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誉,森林覆盖率达78.9%、森林储备量超过2亿立方米。在这里,如何用活用好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关键课题之一。

早在2017年,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就以支持顺昌县试点“森林生态银行”建设为契机,审批福建省顺昌县林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3亿元,实现对当地森林产业相关领域贷款支持的首笔突破,支持当地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森林资源进行规模化整合,实现“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

同样在这里,该分行创新落地全国系统首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担保贷款,切实解决顺昌县国有林场500万元流动资金担保难题,将林业资源的转变为有效的担保方式,进一步助力多元生态价值实现。

近年来,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全力做足“森林+”文章,创新“兴绿贷”模式,以支持林业资源流转、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切入点,有力破解“林改四问”中“钱从哪里来”这一难题,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提升。

勾勒“山水”

“贷”来一片“美家园”

武夷山,无疑是南平的一张“闪亮”名片。2021年,南平市政府提出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构思。

在“环带”建设中,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坚持主动作为,迅速制定了支持“环带”建设“五个一”工作思路及“四大行动”工作措施,全面对接首批“环带”相关项目,实现全省首笔金融支持“环带”项目——武夷山国家公园星桐生态公路工程项目5亿元审批落地。这条62公里长的星桐生态公路,为当地百姓及来访游客提供了切实便利。

在南平市建阳区,该分行授信2.2亿元支持的马伏村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该项目将开展村外围风貌提升等多项内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环带”上的又一精品示范点。

“项目建设中,我们会对本村200余户村民居住房屋进行规划和修缮,让他们可以继续安居在此,并依托项目运营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马伏村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目前,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已经向20个“环带”相关项目授信117.74亿元,投放贷款56.69亿元,全力呵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围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逐渐变为实景。

落墨“民生”

“贷”来一片“好丰景”

南平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特征,耕地资源极为珍贵。

守好耕地红线、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农发行南平市分行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全面融入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战略规划,积极探索“土地+”模式,累计向12个农地项目授信60.05亿元、投放贷款资金34.07亿元,支持9个县市开展土地复垦、新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耕地总计57.38万亩。

如今,在农发行南平市分行投入5.97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的延平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现场,曾经零碎分散的“巴掌田”“楼梯田”,已是一派“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景象,农用物资可直达田间地头,从播种到收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

“土地整治后,这里的农田更加‘宜机宜耕’,亩产量比往年预计提升5%以上。”延平区粮农吴兴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