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山东平邑农商银行助推非遗传承企业高质量发展侧记
今年以来,平邑农商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支持非遗发展切入点,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推出特色金融产品,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推动“金融服务+非遗发展”同频共振,为民营企业创业致富和非遗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今年10月末,平邑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0.97亿元。其中,实体贷款余额121.54亿元,较年初增加7.84亿元,增长6.9%。
注入“金融动能”
“‘草根树皮石头蛋,我们靠它来吃饭。一叶一花都是宝,防病治病少不了。’这句话传承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山东德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万昌自豪地说。
王万昌是山东德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王氏中药炮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这项技艺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近300年,历经六代人传承与发扬,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依托2万亩金银花、丹参、山楂、黄精种植基地和6条“药食同源”标准化生产线,在传承古方的基础上,实现了集“道地取材—古法加工—非遗炮制—规模生产—科学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为支持非遗产业发展,平邑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服务网点广、服务人员多的优势,依托整村授信和“智慧营销系统”,持续开展客户经理驻点办公和客户走访活动,并作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信贷投入、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文化的重视与推广,很多人越来越乐意接受中药养生。这也是我们‘非遗民企’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创新研发了20余种新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聊起企业的发展历程,王万昌颇为感慨,“新产品被市场认可需要时间,前期投入资金较大,资金收益回流较慢,我们当时压力还是很大的。多亏了农商银行的150万元信贷资金扶持,助了我们一臂之力!”
平邑农商银行紧紧围绕金银花中药材、手套加工、罐头生产、石材销售等相关上下游企业精准施策,与各类非遗生产经营主体聊在一起、干在一起,精准把脉、找准切口,形成非遗“链式”营销,充分解决金融服务非遗发展中的客户信息、金融需求与信贷供给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多项问题,以金融妙笔助力非遗产业迈上致富路。
截至10月末,平邑农商银行已实现非遗企业和全县行政村授信全覆盖,累计授信29万户、金额83.5亿元,开展有感反馈16.2万人次,实现用信4.6万余户。积极支持非遗传承和科创企业技术升级,相继创新推广并投放“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信贷产品。该行以知识产权为质押,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果转化贷20户、金额2.77亿元。发挥政策优势,努力解决担保难问题,提供政策性信贷资金14.85亿元。
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更好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平邑农商银行主动作为,加强当地非遗申报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名单的梳理工作,树立“主动对接抓服务”理念,形成由总行领导包保、条线部门跟进、网点机构落实、客户经理保障的服务机制。
平邑农商银行持续加大非遗主体对接走访的频率和深度,详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融资面临的痛点、难点,为非遗主体金融需求“精准画像”。通过开展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多方位满足非遗主体业务经营、扩大生产等多元化金融需求,切实做到资金优先供应、优先发放,全力保障非遗传承金融服务“不掉档”。今年以来,该行已发放企业贷款101户、金额14.87亿元。其中,重点支持非遗传承、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新兴产业贷款5.47亿元。
此外,平邑农商银行积极对接非遗传承企业资金需求,制定“一对一”贷款方案,简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实行“限时办贷”。通过公示办贷时限,缩短审批时限,实现线下小额贷款最短可当天到账。推行信贷“无缝隙”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客户,消除客户资金真空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面畅通支付结算渠道,提升普惠金融质效,累计发行“普惠金融卡”6.5万余张,在全县各乡村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370处、建成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70处、“沂蒙金融超市”14处、流动银行车1辆,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该行还降低非遗传承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承担抵押评估费、实行利率优惠政策,让利6000余万元。联合公证处上线“线上赋强公证”系统,将信贷合同签订和线上远程公证同步办理,累计公证贷款1.93万笔、金额93.79亿元。
“平邑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帮助我们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将‘非遗传承+科学生产’最大程度上转化为企业收益。这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传承和发展好中医药文化,将中药炮制技艺与健康养生事业发扬光大。”谈起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企业未来的发展王万昌充满信心。
(通讯员孙珂、窦华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