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18日 > 总第659期 > A3 > 新闻内容
聚焦“银发一族” 扎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黄力辉

【农村金融时报】

“我在这办业务有十几年了,遇到有什么不明白的、不会写的,工作人员都特别热情地帮我解决。”近日,在位于哈尔滨市中心繁华地带的爱建广场哈尔滨银行安发支行,该支行的老年客户于学勤向前来采访的《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

爱建广场因附近有多个居民社区环绕,是周边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首选地。因此,哈尔滨银行安发支行老年客户群体庞大。记者在网点大厅看到,一排排座椅上有很多老年客户在等候办理业务,厅堂内配备了许多适老设施,如进出通道设计为无障碍坡路,方便推轮椅的老年人出入;墙壁上有醒目的“无障碍服务热线”,只要拨打热线,就会有专人推着轮椅到门口接待。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1.1%。

养老保障,金融助力。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是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记者近期采访了多家金融机构,看他们如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做精做细服务

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解读检查报告、代挂号、代配药……“以前我每个月都要专程去医院复诊配药,现在只要在楼下丰收驿站找人帮我代配药,自己不用走路还可以送药上门,农商银行的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浙江省龙游县河西街社区的张阿姨说。

记者了解到,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龙游农商银行结合河西街社区丰收驿站服务上的优势,与龙游县人民医院合作派专业医生驻点服务,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定期开展健康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在丰收驿站即可享受到便利。

今年以来,该行持续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深度整合资源,打造跨界养老服务平台,探索“立体适老化”服务新路径,多元化服务老年群体,全面打造有情怀、有温度、有品质的养老服务“金名片”,以农商行网点“小阵地”释放社会服务“大效能”。

金融适老,更需“懂老”。龙游农商银行还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在注重养老服务细节,让老年人“省心更暖心”的同时,还打造养老特色服务,拓展老年服务阵地,为老年群体提供金融普及、充实自我、互帮互助、发挥余热的重要场所,有效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乐趣,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是做好养老金融的重点之一。通过为老年人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可以有效满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提升他们的金融获得感和生活质量。

“农商银行‘银发幸福存’产品是专为我们老年人设计的,利率高、期限长,我很开心成为第一个办理此款产品的客户。”近日,云南大理市民刘琼仙老人高兴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她最近打算将一笔积蓄存到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于是一大早就来到大理农商银行办理了这笔“银发幸福存”定期存单。

据了解,大理市农商银行“银发幸福存”养老金融储蓄产品,是专门针对60周岁以上老年客群,存取方式涵盖整存整取、整存零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并执行“同类产品挂牌利率+10BP”的专享优惠利率。

同时,为更好服务“银发一族”,该行还发挥“老年人现金示范点”的标杆引领作用,升级改造30个网点的适老化设施,为老年客群提供“非必要不跑腿”服务清单和上门服务。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有关举措。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更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渠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释放养老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为金融机构推进构建全方位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工行山东省分行立足养老金融优势,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领域,精心搭建平台,推动养老金融重点项目深入实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专业性、一站式、多场景的综合养老金融服务。同时,该分行还在延伸服务链条上下功夫,以“养老+金融”为切入点,聚焦“民政+养老+金融”场景,上线“养老资金监管平台”,积极参与地方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打造贯穿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消费全过程的养老金融服务新生态,不仅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覆盖面。

业内人士表示,在做好养老金融的过程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共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幸福安心的晚年生活。

(本报记者余连斌、王爱静 通讯员吴言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