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前不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联合发布“5年新增1万亿元”乡村振兴信贷支持计划,旨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生态、数字”等重大领域,及乡村人才建设、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等薄弱环节。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带领全系统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通过推出多样化金融服务产品,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经济繁荣注入新活力。
从智慧农业到生态文旅,再到产业发展推动共富,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金融赋能智慧农业
“农商银行持续支持,加速推动我们的水稻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基地建成,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信心很足。”浙江潮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文斌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
据郑文斌介绍,当初,他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海宁,流转承包2000余亩稻田当起种粮大户,并下定决心,“粮食现代化生产不能再走老路,要高标准打造数字农场,通过智能化机械化,打开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大门。”
要规模化发展,资金问题如何解决?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海宁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当地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和省农担公司,多部门协同配合帮扶,以财政补助收益质押方式解决企业担保难题,依托“政银担”合力,为潮禾农业专门定制“粮农贷+财农贷”综合服务方案,通过300万元“粮农贷”和700万元“财农贷”优惠贷款产品,解其燃眉之急。
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潮禾农业建成海宁最大的智能化稻谷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可达600吨,为周边乡镇3万亩水稻提供烘干服务,并走上智慧农业自主创新之路。
一直以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加大对乡村产业、农业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强化对新农人、农创客等金融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
走进浙江平湖市百玫生态科技园,绿荫掩映、碧水蜿蜒,塘中鱼虾欢愉,岸上家禽声声,林下光影斑驳,遍地蔬果飘香,老人散步、小孩嬉戏、大人畅聊……好一派返璞归真的惬意田园休闲风光。
近年来,百玫生态科技园深耕“绿色农业+生态文旅”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百玫农研学基地,为小学生开发研学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同时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
在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平湖农商银行1380万元信贷支持下,目前,生态园已建成集科研、示范、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我行紧密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市生态环境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服务机制,重点支持乡村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进一步探索金融可持续创新与乡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让绿色金融更有‘体验感’,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范本。”浙江平湖农商银行行长张伟中对记者说。
推动产业创新与共富发展
走进位于杭州建德市航头镇东村村的“共富菇厂”,一张张菌床上白嫩如雪的双孢菇破土而出,工人忙着采摘、切割、分拣、装篮……现场繁忙而有序。菇厂共建有12个菇房、1个分拣中心和1个冷库,一间菇房可容纳60万株食用菌生长,可年产鲜菇1300吨以上。
“共富菇厂”由航头镇因地制宜盘活东村村35亩闲置土地建设而成,通过配套设备、配套项目、优质服务等方式不断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强村公司以200万元资金撬动建德市宏浩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浩智慧农业”)近3000万元社会资本入股。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菇厂用工高峰期人员可达50多人,解决3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万元。
现在,基地双孢菇日产3吨左右,每日销往金华、杭州、上海等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面前,巨大的资金投入也让宏浩智慧农业遇到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
“还是农商银行好,很快就为我们解了资金需求之急。”宏浩智慧农业负责人姜芳明对记者说。
原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建德农商银行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企业需求后,适配了新安E企贷产品,成功授信300万元,顺利推动基地持续投产。
近年来,浙江各地农商银行积极发挥本地银行的使命感,积极跟进农户与企业的金融需求,做好支农支小,全力支持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将金融服务融入“寻常”、落到“细微”,用“金融之笔”描绘乡村产业新画卷、塑造乡村振兴新风貌。截至今年8月末,浙江农商银行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18953.15亿元,支持农创客7079人、90.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