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9月23日 > 总第652期 > A2 > 新闻内容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破解融资难题 金融机构需永葆探索“活力”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在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上持续发力,不断拓宽抵、质押物范围,逐步摸索出与地方发展相契合的抵、质押新模式,助推特色资源变成“真金白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但也应看到,新模式的推广并非易事,市场对于新型抵、质押物的认可度仍需提高,用户不敢贷、机构不愿贷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在新的服务模式下,如何更好把控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也需要金融机构重点关注。

在盘活农村特色资源的道路上,金融机构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盘活的“资源”种类和范围在探索中不断扩大,解决问题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也在创新中不断提升。

因此,下阶段,金融机构在助力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方面不能故步自封,应持续保持充分的活力以及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精神,在产品研发上始终强调创新与拓展,在模式与路径探索上,则应将眼光打开、将思路敞开,去发现更多尚未开发的资源,抑或去挖掘原有模式中更深更广的潜力和能量,以永葆活力的状态,持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逐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具体来看,在提高市场认可度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应对新研发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广泛且深度的普及,消除用户对新产品的疑虑和困惑,提高用户对新型抵、质押物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应地,这也要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并拓宽专业知识,提升对新型抵、质押物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无论是放贷前的抵、质押物判定及额度测算,还是贷后管理对新型抵、质押物的情况监测。

其次,创新不能简单停留在产品本身,金融机构还应主动加大推广力度,及时摸排当地用户生产和企业发展情况,精准匹配出合适的服务对象,促成新产品能够快速落地见效。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仍需不断探索新的抵、质押物。例如,数据资产、平台流量、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并不断完善抵、质押物评估体系。对于自然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借鉴同业相关经验,复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推动实现自然资源变资产。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可以尝试通过金融科技赋能,进一步拓宽抵、质押物范围。但同时也应注意,需要根据不同抵、质押物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做好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精准评估,包括历史价格走势、供需关系、环境影响等因素,多维度评估资源价值。同时,运用大数据同步分析农户信用状况,在综合评估资产价值和客户信用后发放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在贷后管理环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物联网设备对自然资源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抵、质押物的安全和完整性,还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实时监控自然资源市场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