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2月19日 > 总第621期 > B4 > 新闻内容
灵山农信社 助推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一路生花”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邓海仙 余文华

【农村金融时报】

一直以来,地处广西的灵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灵山农信社”)精准聚焦县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共同富裕道路上源源不断的贡献农信力量。

金融活水畅通“销”路

“多亏农信社提供的贷款支持,新车订购计划才有了着落,这样我就能安心备战春节前的汽车销售工作,全力提升汽车销量。”广西灵山县盛西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梁老板对檀圩信用社金融专员说。

据悉,该公司主要经营汽车、电动汽车销售及汽车后期保养与维护。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以及家用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梁老板瞄准了本地家用电动汽车市场,计划在春节前订购一批电动汽车,但合同预付定金尚有40万元缺口,这让梁老板的订购计划一度搁置。

正当梁老板一筹莫展时,檀圩信用社金融专员向其推荐了“企税贷”贷款产品,并通过CRM系统导入客户纳税信息,在完善资料后,及时指导其在手机银行成功申请40万元“企税贷”,解决了梁老板的燃眉之急。

金融甘霖甜蜜“蔗”林

走进灵山县旧州镇甘蔗种植大户李大哥的家庭甘蔗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甘蔗林在冬日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蔗农正在砍蔗、剥叶、捆绑、搬运、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甘蔗长势好,收成很不错,预计亩产能有1.4万斤,十分感谢农信社给予我资金上的支持,才有了现在这番收成。”李大哥对旧州信用社金融专员说。

今年是李大哥种植甘蔗的第六个年头,去年年初,李大哥在村委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来到旧州信用社咨询贷款,他表示想要申请资金用于扩大甘蔗种植规模和购买农药、肥料。旧州信用社金融专员立马组织人员上门进行贷前调查,在核对材料之后决定向李大哥发放10万元的“易农经营贷”,帮助李大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资金短缺问题。

金融良方护航“猪”业

“采用‘酒糟+养猪’的模式,成本能省一半。我准备再引进一批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猪崽,相信到时能卖个好价钱。”徐大叔向陆屋信用社金融专员说。

徐大叔是灵川县陆屋镇企石村的酿酒能手,他酿制的米酒在当地小有名气,深受大家喜欢。一次偶然机会,徐大叔得知酒糟可以拌在饲料里投喂家畜,便萌生开养猪场的想法,既能有效利用酿酒的废料,又能延伸价值链。

于是徐大叔建起了养殖大棚、购买了猪苗,但后续完善设备的一大笔的资金从哪里来?正在他犯难之际,陆屋信用社金融专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了徐大叔的困境,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迅速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助其走好“酒糟+养猪”的特色致富路。

金融支持壮大“蛙”声

来到灵川县三隆镇横岗村卜老板的牛蛙养殖基地,养殖池内一块块板子上趴满了牛蛙,卜老板边给牛蛙投喂食料边对三隆信用社金融专员说道:“农信社的信贷资金真是‘及时雨’啊,让我的养蛙事业壮大了不少。”

当初,卜老板养殖基地的牛蛙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牛蛙进入繁殖期后数量急剧增加,原先规划的养殖面积已经容纳不下这些牛蛙。“必须迅速筹集资金扩建养殖场!”卜老板心想,但牛蛙养殖场地改造和购进补栏养殖蛙源的资金来源却让他犯了难。

三隆信用社金融专员通过进村入户得知了卜老板的情况后,经过详细了解,第一时间向卜老板发放了100万元的经营性贷款,得到资金支持后,卜老板的牛蛙养殖步入正轨,销售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牛蛙养殖事业也越做越大,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蛙能人。

金融“花粉”培育“蜂”景

宁大叔是灵川县烟墩镇三岔村委的一名脱贫户,外出漂泊多年的他深知打工并非长久之计,原本就有养蜂经验的他,决定回家养蜂致富。

宁大叔满怀希望,但购买蜂种、蜂箱的启动资金不足,其通过灵山农信社的“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了解到“脱贫人口小额贷款”金融政策后,联系到烟墩信用社工作人员,最终获得5万元“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养蜂计划成功落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灵山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63.87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54亿元。2023年,该社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4192万元。下一步,该社将持续扎根荔乡大地,立足“三农”、服务小微,助推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一路生花”。

①灵山农信社朱肖雄副主任走访牛蛙养殖基地

②旧州信用社金融专员走访家庭甘蔗种植基地

③陆屋信用社金融专员深入猪栏了解养殖情况 灵山农信社/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