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08日 > 总第616期 > B1 > 新闻内容
青海农信 走特色化经营道路强化支农支小力度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青海省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破解农牧民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提升农牧民的金融可获得性?青海农信给出了答案。

2023年12月28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青海农信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桑任庚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青海省农信联社一直扎根青海农牧区,为青藏高原的广大农牧民提供更加坚实而温暖的金融服务。

立足县域做好助农惠农服务

近年来,青海农信系统坚持立足县域、走特色化经营道路,深耕主责主业、强化支农支小力度,在支持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桑任庚表示,青海农信构建体系化农牧区金融服务网络,设立358个乡镇网点、3028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近4000个“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服务网络几乎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

在打造特色化“三农”金融产品体系方面,桑任庚介绍,青海农信创新推出“牦牛贷”“拉面贷”“三牲(活畜)贷”等系列特色信贷产品,着力满足农牧民多元化金融需求。2023年,投放涉农贷款43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达80.35%。

同时,青海农信始终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首要任务,成立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乡村振兴领域贷款1800亿元,完成“十四五”目标的60%;全力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做到应贷尽贷,投放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6%,覆盖全省88%的建档立卡脱贫户。

“我们还充分发挥‘双基联动’机制的优势,与村级党组织建立了互派互挂,人员双挂、额度双评、协议双签、业务双办、风险双控的‘五双’联动合作机制。‘双基联动’办公室已覆盖全省96%的行政村,‘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达379亿元,惠及全省84万农牧户,打通了信贷进村入户的‘最后一米’。”桑任庚说。

在推动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方面,桑任庚表示,青海农信投资建设村集体“三资”管理数字平台,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线上化管理;在全省29个县区全部成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免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代理记账、财务核算等服务,帮助规范村集体财务管理。

扎实推进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

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青海农信扎实推进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桑任庚介绍,一方面,充分利用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整村授信”工作,通过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投放,解决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和贷款慢的问题。另一方面,青海农信依托信用创评、信用年审等方式,推进信用修复工程。

“有些农牧户由于非恶意的信用用信会造成不良信用记录,我们实施一些谅解和救助机制来修复他们的信用评级,实现贷款需求无缝对接。”桑任庚说。

同时,针对脱贫人口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创业,包括新市民贷款发放,青海农信不断创新产品。例如,通过“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商业贷款”的支持模式解决新市民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问题。

此外,青海农信还以网点转型和惠农服务渠道建设为“双驱动”,推进营业网点和惠农服务渠道服务不留空白、物理网点和线上渠道互联互通。

“青海农信的金融服务搬到了农牧民家门口。”桑任庚提到,青海总共有4100个村,青海农信有将近4000个惠农服务点。同时,青海农信还对智能柜员机、POS机等智能设备升级,对偏远落后地区提供线上贷款的一站式服务。

据他透露,目前,青海农信已评定的信用户覆盖率达76%,信用村覆盖率达83%,信用乡镇覆盖率为86%,信用县覆盖率为64%,信用户实现应评尽评,并全部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纯信用、低利率。同时,在做深做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青海农信扎实推进城镇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居民、信用社区、信用市场、信用商圈评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青海农信系统将坚定‘做土不做洋、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的经营定位,持续提升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桑任庚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