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衍水
【农村金融时报】
——农行福建南平分行信贷支持武夷岩茶传承发展
福建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世界红茶乌龙茶发源地,正在全力打造茶文化交流的示范区、茶产业发展的聚集地、茶科技创新的先行地。
透过这片“小茶叶”,能看出一个产业的崛起。在这半个世纪里,厂房在变迁、工艺在更迭,农行的服务始终不变,将助力武夷岩茶产业发展、服务茶企茶农增收致富融入国有大行的责任与使命之中。
传承:老厂房的新技术
在相对封闭的山中环境,“家族”一直是武夷岩茶传承的最重要单位。永生岩茶厂是星村镇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家族茶厂,前身为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创办于1985年。主理人游玉琼及茶厂共同肩负着武夷茶制茶事业的传承使命。
游玉琼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道:“我父亲这辈赶上了党的好政策。1979年,茶园只有5亩,还是个小作坊。后来茶园不断发展,现在茶山有5000亩。到我这一代,厂房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茶叶生产线12条,年产精茶量约200万斤。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茶,到现在我制茶已经30多年了。”
在她的带领下,企业生产的武夷山大红袍、肉桂、精选水仙、金佛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企业也从普通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游玉琼精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也离不开农行的一路支持。
早在2004年,游玉琼就与农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永生岩茶厂准备扩大规模,农行提供了582万元的资金,帮助企业成功转型。双方也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特别在前几年,由于物流受阻,企业资金回笼出现困难。农行南平分行得知公司困境后,组织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短短2日内,就为公司办理好了还旧借新业务,满足了企业正常经营及业务发展的资金需要。
“和农行合作已经有20多年了,贴心的服务帮助我们渡过了不少难关,希望以后可以和农行继续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游玉琼说。
升华:“赋能”非遗
随着机械化生产比例的提高,手工制茶企业越来越稀缺。永生岩茶厂的茶保持了部分手工制作的传统。其实,手工并不是“慢”,更不是追不上时代。游玉琼深信的是,不急不躁积跬步,才能平静至千里。怀抱朴素的初心,坚守历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也是武夷岩茶的长寿基因。
农行不仅支持了一批优质茶企,还在服务传承人上下足功夫。2017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农行为每位传承人量身定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大师贷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提供一对一私人银行级金融服务,并为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提供100万元的大师信用贷款。游玉琼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唯一女传承人,成为农行“大师贷”第一批签约对象。
“‘大师贷’能有效守护传承人传承制茶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制茶队伍。也有助于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农行南平分行相关负责人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道。
创新:被重新定义的“茶”
时间慢慢来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时代,方舟作为游玉琼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见证着家中茶园不断扩张,也开始思考新的管理模式。
“过去岩茶技艺传承是靠师傅的手口相传,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传授,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教给机器,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方舟通过物联网实时观察茶叶生长情况,结合在智慧茶园中安装的气候监测仪辅助合理安排生产。短短几年,方舟就已经获得了南平市专利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2023年,农行南平分行创新推出了“人才贷”,方舟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也是第三代茶人代表,成功办理了200万元的信用类“人才贷”,助力他在茶产业绿色发展方面成为“领头雁”。
“现在我们正岩茶山年产精茶量约4万斤,半岩茶山年产精茶量约5万斤。”方舟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茶山表示:“未来,我们的茶将融入更多科学技术,提升茶业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横跨20年,两代人,农行的服务和产品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赋予如这片“小茶叶”历久弥新的翠绿和生机。
这是农行助力武夷岩茶传承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农行人用实实在在的措施、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源源不绝的资金支持,破解了武夷岩茶全产业链各大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堵点、痛点,守护着一代又一代茶人做好茶的初心,编织起了一部武夷岩茶生生不息的发展史。截至2023年10月末,农行南平分行累计服务茶农3.34万户,为武夷山茶产业授信17.24亿元,用信金额14.21亿元。
(通讯员宋骁寒对本文亦有贡献)
农行南平武夷山支行走访永生岩茶厂对接金融需求 宋骁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