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4年01月01日 > 总第615期 > A6 > 新闻内容
赋能农村“三资”管理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农行云南麻栗坡县支行助力农村“三资”管理侧记

“过去村里有多少集体资金、固定资产、山地、林地、闲置用地,群众心里都不清楚,现在全在‘三资·银农直联’平台里。”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茨竹坝村村民田文粉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自从‘三资’管理平台上线后,村里的集体资金、财产和土地山林都完成了登记,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

近年来,为助力麻栗坡县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方位监管,农行麻栗坡县支行经过深入调研、谋划研究,与麻栗坡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合作,于2022年4月份建了农村集体“三资·银农直联”平台,为全县11个乡镇107个村(社)和村、组集体“三资”进行登记留痕,实行全流程、规范化监管。

截至2023年11月末,该县共107个村级集体组织和194个组级集体组织入驻平台,通过“三资·银农直联”监督管理平台走账1144单、金额202.72万元。

农行麻栗坡县支行行长刘成福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三资·银农直联”平台投入使用后,一方面,让村集体组织及成员迅速摸清了“家底”,盘活了农村集体存量资产,维护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该平台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监管,让农村“三资”在阳光下运营,推进了广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据记者了解,通过“三资·银农直联”平台摸清了“家底”,为谋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决策依据。麻栗坡县指导村级利用集体土地、林地、“四荒”地、园地、水面等资源,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流转出租等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农村集体“三资”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麻栗坡县天保镇依托“村联合社+组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每亩每年500元—800元不等的标准流转13个村小组约500亩集体土地发展魔芋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万元以上,实现149户群众增收。

“以前的报账流程过于繁杂,报账员填写审批单后,要到镇上找相关负责人逐一审批,才能到银行提现支付,耗时耗力。”麻栗镇盘龙村集体经济组织报账员熊文秀向记者表示,现在农村集体“三资·银农直联”平台实现了不出村线上就能完成审批流程,且到账支付快,三天内基本都能完成支付,确实效率高。

据介绍,麻栗坡县上线该系统后,将过去“手工填制单据,人工签字审核”的资金拨付流程,全部搬到数字化信息办公平台,全程通过电子审批,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农村财务人员和群众“少跑腿”。村组干部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

“平台投入使用后,报销材料审核比以前更加规范,也更放心。”麻栗坡县董干镇镇长黄成勇表示,平台的监督功能与乡镇会计人员财会监督融合,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村级财务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上线后,麻栗坡县村集体“三资”定期公开公示,有力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村务治理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2023年以来,该县各部门受理群众查询和诉求类举报明显下降,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推动基层治理实现质的飞跃。

“平台系统将增加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端口,通过平台数据对主管部门和各乡镇履行村集体‘三资’监管责任进行监督。”麻栗坡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拓展平台系统监督功能,实现纪检监督、财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三资·银农直联”平台健康有序运行。

(通讯员李有宏 李志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