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11月06日 > 总第607期 > B1 > 新闻内容
浙江青田农商银行打造“生态+金融”的青田模式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青田田鱼成功入选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百强。青田田鱼是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下的产物。稻鱼共生系统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该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为打通稻鱼共生向“三农”共富的转化通道,作为青田县乡村振兴主办行,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青田农商银行持续探索创新稻鱼共生系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金融成果,作好生态价值转化文章,打造“生态+金融”的青田模式。

为稻鱼种养注入“金融活水”

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重要抓手。“我们在今年首届青田农遗良品展销会‘开幕式’上落地了全国首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贷,质押限额人民币20亿元,向品牌拥有方整体授信8亿元。”青田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元昌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道。

据郑元昌介绍,去年12月份,该行就推出了《浙江青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遗生态品牌贷”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早在多年前,该行就开始优化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稻鱼共生模式。

“刚开始,村民不敢大规模投入这个稻鱼共生模式,怕亏本,但在农商银行的帮助下,资金短缺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吴立群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该行创新“丰收农合通”产品,为青田县稻鱼产业农合联会员提供授信支持,授信率达100%;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生态公益林收益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相关贷款产品,助力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稻鱼种养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动、科研支撑、金融助力、农民参与,发展壮大“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循环模式,不断扩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稻田种植规模。

截至9月底,该行共发放“稻鱼共生”系统及农遗相关贷款余额4.96亿元,支持稻鱼共生产业面积年均增长约5000亩。

同时,该行积极探索“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路径,主动对接当地侨乡农品城“5122”计划,为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公司提供4800万元信贷支持,用于“青田青”“青田稻鱼米”品牌建设及运营,打造“青田一码通线上商城”“丰收购”农产品电商等平台,精准支持“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干”等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推动稻鱼米价格从每公斤4元-6元提高到每公斤20多元,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推动“稻鱼共生”拓宽致富路

龙现村位于浙江青田县城西南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田鱼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明等特色文化独具一格。该村保持近千年不变的稻鱼共生系统原生态的种养模式被列为全亚洲唯一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地,龙现村因此享有“中国田鱼村”美誉。

借助田鱼品牌的知名度,该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全力打造“绿色田园、休闲胜地”。90后青年林刘强退役后回到家乡龙现村,利用自家的老房子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精品民宿“鱼趣田鱼农家乐”,在农家乐创办之初也因资金问题出现了停滞情况,在青田农商银行“民宿贷”的帮助下,林刘强的农家乐顺利开业。

在乡村旅游大发展背景下,通过青田农商银行“民宿贷”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的住房改建民宿,也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农村青年投身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90后林恩革就是其中一名,他创办了风吹稻浪陶艺术工作室,将石雕工艺与陶艺创作相结合。

“在创办之初由于资金不够,差点就放弃了。好在农商银行给我贷了30万元,才得以这么顺利开起了这个工作室。”林恩革对记者说道。如今,他的工作室也成了网红打卡点。

除了“民宿贷”“共富贷”外,该行还推出了“农家乐贷”“粮链贷”等金融产品,充分发挥金融助力的乘积效应,推动稻鱼产业链转型升级。截至9月底,该行共发放“民宿贷”“农家乐贷”“粮链贷”等贷款余额2.11亿元,惠及村民1096户。

从传统农耕到旅游观光华丽蜕变,从“种田地”到“卖风景”,青田稻鱼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推动。

在加强农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青田农商银行通过政银村联动,常态化参与举办鱼灯节、开犁节、开镰节、丰收节、尝新饭等节庆活动,组织共富专员进村入户开展文化宣传,并开通本土视频号,重点展现“稻鱼共生”系统和地方风土人情,生动打造农遗文化的金融宣传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