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白墙黛瓦的“小洋楼”有序排列,农家小院厕所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植遍布,假山凉亭别样精致,水塘沟渠清澈见底,宽敞平坦的硬化村道蜿蜒向前,现代化高效农业大棚分列两侧,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中心内村民喜笑颜开,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立体画卷缓缓展开……这正是农业银行通过“乡村人居环境贷”支持的“江苏盐城蟒蛇河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盐都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盐城蟒蛇河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示范县命名后的盐都首个重大乡村振兴项目。目前,正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行给予了及时帮助。”“盐城蟒蛇河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运作主体、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业内看来,金融行业已经成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一支笔”。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能提供融资支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等方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能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为农民提供贷款、储蓄、支付等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
政策推动银行布局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今年4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到“创新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并明确“探索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综合平衡融资模式,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及时宣传推广成熟融资模式和典型案例”。
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和美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金融服务”,并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做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金融配套支持、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县域消费金融服务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在政策推动下,目前已有银行推出并落实多项举措。记者近日从农业银行获悉,该行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服务方案,着力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行加大信贷规模倾斜配置力度,优先满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领域信贷需求;围绕村庄整体改造,着力做好对农村防汛抗旱、供水保障、公路网、清洁能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强化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殡葬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助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强化激励约束,统筹协调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服务工作。具体来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利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以及智慧畜牧、智慧景区等金融服务场景,提升服务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农银集团优势,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承建企业和单位提供股权、债权、租赁等形式丰富的融资产品。
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957亿元,增速19.2%。
科创中国高丞乡创服务团团长孙文华表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用中介,如何找到授信主体,给予适度的授信额度。二是帮助建设项目做好预算,做好投资可行分析。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并设定合理的回报期和回报来源。
县域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建设
要做到更加灵活
今年以来,多地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就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出工作部署。
3月份,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长效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6月份,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提出推动辖内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提升乡村建设服务质效,引导机构法人、业务在县域的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建设上。
近期,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审批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1.9亿元,并顺利投放1.3亿元,用于支持都江堰天马镇、聚源镇及石羊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理入市项目,助力都江堰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据悉,该项目通过清拆天马镇、聚源镇、石羊镇结构简陋、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高、居住环境差的房屋,预计将整理出近360亩土地流转入市,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科转育成(北京)智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晓兵表示,县域金融机构更了解当地农村的情况,应因地制宜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县域金融机构要做到更灵活、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并通过与当地政府和农村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