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5月22日 > 总第584期 > A2 > 新闻内容
做好普惠金融离不开系统化的科技支持和制度支撑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访湖南宜章农商银行副行长易文

农信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满足农民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成为立行之本的行社并不多,能够作为普惠样板在全省农信系统内被复制成功的银行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县域拓展业务,农商银行又该如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湖南宜章农商银行副行长易文。

记者:农信系统的定位是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目前,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成为立行之本的农商银行并不算多,且优秀经验难以被复制。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易文:一是对辖区人员和经营主体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未建立有效的大数据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不断迁入和外流,农村人口流失,城镇区域不断扩大,经营主体越来越多,行业分工更加精细,物理网点和人员成本日渐增高,难以像以前一样靠设立信用站和个人记忆能力了解区域内的真实情况,因此,很多银行只知道区域内有多少人口,但对这些人的具体情况不熟悉,只知道区域内面积有多大,对区域内的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情况不熟悉。

二是普惠金融工作开展仅停留在表面,未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制度。为践行普惠金融,各农商银行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要求员工开展大走访活动。但是,对于怎么走访、怎么管理、走访效果以及走访采集的信息等,缺乏系统性制度和措施来保障,网点人员变更后又会重新走访,事倍功半,普惠金融成效不明显。

三是对网格化管理和整村授信认识不足,未建立系统性的科技支撑。很多农商银行虽然知道普惠金融需要用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去实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由于顶层设计流程不清晰、落地跟踪不到位,加上系统性科技支撑不够,大量人员重复劳动,可能造成“热热闹闹”开场,“悄无声息”收尾。同时,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均耗时、耗力、见效慢,不少员工认为没有必要开展这类工作,导致强力推进效果却大打折扣的现象。

四是对科技赋能普惠金融认识不足,未建立系统性的科技战略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数字化转型提了多年,但是大家对于农商银行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数字化银行概念不足,没有形成具体的目标路径,也没有系统化去建设科技类系统。现状是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看着谁用得好就购买什么,由不同的公司开发不同的系统,没有体系化的来做科技建设,造成各系统之间出现壁垒,无法整合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形成数据孤岛,造成数据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农商银行也缺乏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真空”。

记者:在农信机构发展普惠金融这条路上,您认为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做?

易文:如今,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做好普惠金融离不开系统化的科技支持和制度支撑。

首先,要有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准备。数字化转型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农商银行发展至今留存了大量基础客户,客户的变化都会留下海量的数据流。农商银行要能够将这些海量的数据流保存下来,建立数据仓库,规范化管理好基础数据流,了解客户的变化情况,为未来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其次,要厘清网格化管理和整村授信的概念和关系。网格化管理是将管辖的区域以物理网格的形式进行规范化管理,物理网格管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经营场所为格进行管理,包括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场所的从业人员,重点是集中在县城和乡镇街道;另一类是以户籍为格进行管理,乡镇、逐村、逐组、逐户进行分类管理。以经营场所为网格管理,一般都是采取地毯式走访,逐户了解情况来实现普惠金融;以乡镇村级户籍为网格管理,一般都是采取整村授信的形式实现普惠金融。通过这两种方式,基本上可以实现区域内人员全覆盖。

再次,要将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系统化,实现可视化、数据化管理。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将这两项都系统化,就能有效减轻重复劳动。同时,网格化管理形成的数据再与银行本身的数据仓库结合,在实现数据可视化基础上,沉淀网格化走访获得的信息和整村授信数据成果。

最后,要学会运用数据做具体量化分析和名单筛选。通过网格化走访和整村授信采集到大量数据,在沉淀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农商银行就能够运用数据进行业务建模和数据分析,就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区域内人员的情况,并且可以通过数据变动分析更加有效掌握区域的变化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