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截至3月30日,国有六大行交出2022年年度成绩单。总体来看,国有大行信贷投放力度增强,带动资产规模快速提升,盈利水平保持稳健,为未来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国有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6%。
与此同时,国有大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六大行中仅1家银行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有5家银行拨备覆盖率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此外,国有大行突出主责主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小微企业纾困,不断推进乡村振兴。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总资产规模方面,工行位居榜首,接近40万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分别为34.6万亿元、33.9万亿元和28.9万亿元;邮储银行突破14万亿元;交通银行达12.99万亿元。六大行中,农行总资产规模增速最快,为16.7%。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总资产增速均超过10%,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为8.2%。
净利润方面,工行2022年归母净利润达3604.83亿元,建行紧随其后,归母净利润达3238.61亿元。农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1.4亿元、2274.39亿元、921.49亿元和852.24亿元。
2022年,六大行整体资产质量良好。分项来看,不良贷款率方面,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六大行最低,为0.84%,但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交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35%。工行、建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均为1.38%;农行、中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7%、1.32%。
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2022年末,除邮储银行外,其他五大行拨备覆盖率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但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仍为六大行最高,为385.51%。交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升14.18个百分点至180.68%;工行拨备覆盖率为209.47%,比上年末提高3.63个百分点;农行拨备覆盖率为302.6%,较上年末上涨2.87个百分点;中行拨备覆盖率为188.73%,较上年末上升1.68个百分点;建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涨1.57个百分点至241.53%。
乡村振兴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投资力度大、农业经济稳定、农民持续增收印证着“三农”市场潜力巨大、“三农”金融需求旺盛。
近年来,国有大行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深入,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帮扶途径,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农业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持续加大。截至去年年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7.3万亿元,新增1.11万亿元,增速17.9%。县域存款余额10.8万亿元,新增1.38万亿元,增速14.7%。涉农贷款余额5.53万亿元,新增7933亿元,增速16.8%。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增速15.4%;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3149亿元,增速18.4%。
除贷款数据十分“亮眼”之外,农业银行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升。“2022年,农业银行新设、迁建网点的65%都摆在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94%,手机银行县域个人注册客户超2亿户,通过移动金融服务车为661个边远乡镇办理业务20.4万笔。”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介绍。
建设银行通过实施“村链”工程,打造“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设立44万个线下服务点,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服务农户5200万户,“裕农通”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500万,累计为农户提供近200亿元信贷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涉农贷款实现跨越式增长,余额突破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387.08亿元,增幅21.85%。涉农贷款客户数316.95万户,资产质量保持较优水平。
邮储银行以“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三农”金融集约化运营为支撑,协同邮政集团围绕“村社户企店”深入开展惠农合作项目,着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在“三农”领域提供综合服务,推动“三农”金融业务高质高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81万亿元;建成信用村38.35万个,评定信用户超千万户。
今年,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依旧是银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付万军表示,下一步,农业银行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农行力量,将力争实现新增县域贷款突破1万亿元。
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表示,今年在普惠金融上还会有一些大的动作安排,比如在授信客户方面,要很高比例地提升授信客户覆盖面。
“净息差”颇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净息差”作为高频词,在各大行相继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中不断被提及。
2022年,银行业普遍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让利力度,行业净息差整体呈下行趋势。
国有六大行中,除了中行外,其余五家均出现下滑。2022年农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同比减少0.22个百分点;工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2%,比上年下降0.19个百分点;邮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减少0.16个百分点至2.2%;建行净利息收益率2.02%,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交行净利息收益率为同比减少0.8个百分点至1.48%。
对此,付万军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净息差下降有多方面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是降融资成本、稳经济大盘,LPR连续下调,贷款收息率较上年下降14BP;二是受存款定期化趋势影响,存款付息率上升9BP。
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也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两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银行业的息差在收窄,邮储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低的市场类业务占比较高,在市场利率下行时期面临的息差压力更大一些。
展望今年,净息差走势如何?各大行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支撑净息差的水平?
“受资产重定价等综合影响,预计一季度息差延续行业性下行趋势,后续随着经济持续回稳、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和消费稳步回升,预计下行幅度将有所放缓,逐步企稳,将努力保持息差处于合理区间。”付万军说。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也认为,受LPR下调的影响,去年只体现一部分,大量的重定价体现在2023年,所以仍有一定下行压力。
针对下一步计划,付万军表示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资产端,继续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在保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的基础上,把握市场形势,结合信贷供需关系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持续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提高让利实体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实现总量与结构的协调、价格与风险的匹配。摆布好债券投资等非信贷类资产的总量、结构与节奏,努力提高整体价值回报。
二是负债端,持续深化存款立行理念,加强客户基础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获客、活客能力,做大流量,推动活期、短定期等低成本稳定存款增长。
三是组合上,加强资产负债双向组合管理,统筹安排好资产负债久期结构及大类资产配置,努力提升总体收益水平。
四是精细化管理上,优化久期策略、定价策略、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加强对不同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提升客户细分管理和服务水平,缓解息差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