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3月27日 > 总第577期 > A3 > 新闻内容
绿色金融 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赋能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践行“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绿色转型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纾困解难,推进绿色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少金融机构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们公司是小微企业,致力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相关研发、生产,业务开展资金需求大。有了邮储银行浙江宁波分行提供的这笔740万元的‘碳资信’贷款,我们的资金难题解决了,可以更专注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近日,位于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的浙江缘森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戴家洋介绍,作为环保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研发的用AI监测高速公路车辆违规停车、超速、漏油等的产品已经招标入围,前景非常好。

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向该公司发放的该笔贷款,用于支持企业经营资金周转及新系统研发投入。同时,该笔贷款的发放也是全国第一笔小微企业“碳资信”贷款发放。

据悉,去年6月份,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在宁波启动。邮储银行宁波分行迅速响应,联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牵头制定碳资信评价标准,创新“绿色低碳+普惠金融”概念,共同建设碳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为普惠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便利和相关精准服务。

碳资信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新工具,通过该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互通,银行可据此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有助于缓解中小微和‘三农’企业融资难题,同时也进一步助推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依托数字化信息平台,金融机构可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绿色金融成效评级模型,将环境风险和效益纳入投资决策过程,并追踪相关企业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落地使用情况,实现对企业的线上信息收集评估与智能评价,作为对企业评级和增信的参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向记者表示,这有助于缓解小微和“三农”绿色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绿色金融在助力小微和“三农”绿色转型的实践中,还应不断探索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早在2021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在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做出系统安排的同时提出,涉农金融机构应围绕绿色低碳产业链进行业务创新,从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的角度打造数字产业链金融产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贷款业务规模持续提升。比如,近年来,浙江实施低碳绿色金融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年末,浙江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47.8%。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证券等手段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将绿色金融精准滴灌至小微和“三农”领域。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要真正发挥金融对小微和“三农”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实现资金的可获得性、普惠性以及资金使用安全性上下足功夫。

董希淼建议,针对小微和“三农”发展加快向绿色转型,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组织和产品进行适时调整,进一步提高支持和服务小微和“三农”绿色发展的效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