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应对疫情冲击,为企业降下“及时雨”、吃下“定心丸”,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及时送上的信贷服务与支持,正如雪中送炭,温暖备至。交通物流行业便是受益者之一。
物流是经济的血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近三年,物流行业因疫情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暂时性困难,为助力行业快速恢复元气,推动可持续发展,金融行业提供了持续的支持与服务。
去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今年2月,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其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组织保障和内部激励机制,创新丰富符合交通物流行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据了解,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流通过程中,每年损失近2亿吨,造成了生产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农民经济损失。
荆州自古就是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将“荆州市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上升为省级战略。
“我行深刻认识到推动现代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工作协同联动,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我行于去年10月完成审批7亿元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紧锣密鼓推动公安县农副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农发行湖北公安县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项目分3期,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48.36万平方米,以“四个中心”(水产交易中心、食品加工中心、冷链物流中心、配套服务中心)聚焦“6+1”重点品类大力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产销密切衔接、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出村进城新通道,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同时,项目将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5000余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3月,我们收到了农发行第2笔1.5亿元的信贷资金。该项目建成后,135.85万吨/年的货物吞吐能力将打通‘荆’字号特色农副产品到百姓餐桌的流通渠道。同时通过反季销售有效促进全县农业及渔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本地农业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安县产城集团荆运冷链物流公司总经理说。
不仅是政策性银行持续发力,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同样不折不扣落实稳企纾困各项政策要求,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工商银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决策部署,积极满足运输物流企业金融需求,全力开展金融支持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截至今年2月末,工商银行服务现代物流企业超过12万家,支持物流保通保畅贷款余额突破1700亿元,居市场首位。
“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工商银行注重落实好‘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聚焦道路货物运输、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保障贷款投放精准直达。”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6月,为助力交通物流行业走出疫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交通银行制定下发了运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相关通知,根据央行要求迅速排摸具体客群需求,在遵循商业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迅速、精准直达经营主体。”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交通银行各地分行与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开展“两企两个”(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物流配送企业、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个体工商户、个体货车司机)融资对接专项行动,通过进园区、进协会、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打通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